9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五名委员全票通过,最终裁定中国产渣罐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并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这项持续14个月的调查终于尘埃落定,意味着美国将对中国渣罐征收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如果你最近关注国际财经新闻,就会发现,美国又开始制裁中国了,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渣罐”打出了超高的“双反”税率。这个词听着有点陌生,其实它背后藏着中美博弈的新一轮暗流。 早在2023年,美国钢铁铸造企业就向政府举报,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渣罐价格太低,抢走了他们的生意。他们一边喊着“倾销”,一边又说中国企业拿了政府补贴,导致美国本土企业日子难过。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立案调查,商务部也很快跟进,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双反”流程。 到了2024年,先是初裁定出226.16%的反补贴税,随后又给出194.43%的反倾销税,最后终裁干脆把倾销税率拉到294.43%,补贴税率继续维持高位——叠加下来,中国企业出口一只渣罐到美国,税后价格直接翻了好几倍。 什么是渣罐?一句话说,就是钢铁、有色金属等工业生产环节里,专门用来盛装炼钢废渣的“大家伙”,虽然不出现在消费品市场,但却是重工业链条中的核心装备。 别看一只渣罐单价几千美元,实际上它关系到整个冶金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美国本土产业感受到压力,便借“反倾销、反补贴”之名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限制,这一招并不新鲜。 这次最让人咋舌的是,美国商务部判决时大搞“有罪推定”,很多中国涉案企业因为没能或者没选择积极应诉,被直接按最高税率处理。 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你不说话,那我就按最坏情况判你”,给企业制造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被动压力。 按新税率算,一只本来能卖五千美元的渣罐,进美国市场要被加价到三万八千美元,谁还买?中国企业基本丧失了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有人不禁要问,美国真有必要这样大动干戈吗?202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渣罐总额不过一千八百多万美元,完全称不上什么“市场大杀器”。 但在美国企业和政府眼里,这就是“战略防线”的一部分。如果放任中国企业低价蚕食市场,哪怕只是一条小小的产业链环节,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关键装备被中国制造攻陷?这就是他们的担忧。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场“双反”风暴的背后,其实是全球产业的分工与重组。 美国频频挥舞关税大棒,表面上是要保护本土企业,实则是想逼迫中国企业投资美国本土建厂,把产业链牢牢拴在自己手里。这种做法,既是维护本土就业的需要,也是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焦虑反映。 然而,贸易摩擦真的能让美国如愿以偿吗?别忘了,渣罐作为重工业核心装备,它的价格直接影响着美国下游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高关税之下,美国企业采购成本暴涨,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的工厂和消费者。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简单的“零和博弈”早已不合时宜。 而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场调查更像是一记警钟。靠低价、靠规模取胜的路子,早已走到瓶颈。 现在的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只有加快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用价格战“拼死拼活”的时代,终究只能换来有限的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双反”调查已不再是个案。从光伏、钢铁、铝型材,到这次的渣罐,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设限”,不断加码。 中国企业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须未雨绸缪,主动应诉、提升合规能力、关注全球市场变化,才能避免被动挨打。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共赢,实现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可惜现在全球保护主义盛行,彼此的信任度在下降。 美国想靠关税壁垒“筑墙”,中国企业也只能被动调整。可历史无数次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只有开放和合作,才能让中美、让全球的产业链更加稳健。 你怎么看美国这波针对中国渣罐的“双反”操作? 信源: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渣罐双反产业损害终裁——证券时报
9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五名委员全票通过,最终裁定中国产渣罐存在
九鼎观世道
2025-09-29 11:20:21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