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后为啥会输给“好酒及色”的刘邦? 有人说他太残暴,坑杀秦卒、火烧咸阳;有人说他太傲慢,鸿门宴放跑劲敌;还有人扯“贵族精神”——但最近沉思,觉得并没有那么简单:项羽输的从来不是武力,是连身边人都留不住,连对手的“队友”都抢不过。 今天咱们就聊5个关键人物的选择,看完你就懂:刘邦的“天下”,其实是“抢”来的、“哄”来的、“拢”来的。 一、亲叔叔都叛他:项羽的“家族企业”,留不住人心 鸿门宴上,项伯这小子干了件大事——连夜跑到刘邦军营报信:“沛公要被砍头了,我得救他!” 您可能纳闷:项伯是项羽亲叔叔,为啥要帮死对头? 《史记》说:早年项伯杀了人,是张良花钱救了他,所以他把这消息告诉了刘邦。 但我觉得,这是内斗,鸿门宴前,项伯一琢磨,居然把这么重要消息告诉了张良,而且刘邦还信了,说明什么?项家内斗之盛,外人都看出来了! 更气人的是鸿门宴现场——范增举着玉玦喊“杀刘邦”,项羽装没看见;项庄舞剑要捅刘邦,项伯直接扑过去用身子挡! 为啥?项羽从没把他当“核心成员”。跟着项羽打仗,杀的是秦兵、抢的是地盘;跟着刘邦混,能保命还能封侯。后来刘邦称帝,项伯直接封了射阳侯,日子过得比在楚营滋润多了。 二、韩国贵族反他:项羽逼走了最该团结的“盟友” 张良,韩国贵族后裔,爷爷爸爸都是韩国丞相。秦灭韩后,他散尽家财刺杀秦始皇,就为“复韩”。 按理说,项羽该拉拢他——毕竟都是反秦的。可项羽偏不:分封时给了个韩王成,结果看韩王成和刘邦走得近,直接砍了他脑袋! 张良彻底寒了:“我恨的是秦国,不是天下人。项羽连韩国旧贵族都容不下,我凭啥帮他?” 转头他就给刘邦出主意:烧栈道装怂(骗项羽以为他不敢反)、联合韩魏拖后腿(让项羽多线作战)、用反间计挤走范增(让项羽没了智囊)。 刘邦能从彭城惨败缓过来,张良的计谋功不可没。而项羽呢?逼走了唯一能帮他稳定旧贵族的“外交官”。 三、魏豹彭越降他:刘邦的“画饼术”,比项羽的刀好使 魏豹是魏国王室后代,彭越是梁地土匪,这俩都是项羽头疼的“刺头”。 项羽咋对付他们?派韩信直接灭了魏国,对彭越更是理都不理。 刘邦呢?玩的是“利益绑定”——魏豹降汉后,虽然被怀疑通敌关了几天,但转头就给他封地;彭越更绝,刘邦许他“睢阳以北到谷城都归你”,这哥们直接成了汉军“游击战天花板”,专门断项羽粮道。 《史记》写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 项羽的地盘越打越小,刘邦的地盘越滚越大,就因为刘邦会给“刺头”画饼,还真的给他们兑现。 四、秦地百姓挺他:刘邦的“约法三章”,比项羽的屠城聪明一万倍 项羽进咸阳干了啥?烧秦宫、杀子婴、抢财宝,跟土匪进村似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在背后骂“楚寇”。 《史记》记下了老百姓的反应:“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老百姓拎着鸡鸭鱼肉往军营跑,就怕刘邦不留在关中当王。 为啥?项羽给的是恐惧,刘邦给的是安全感。后来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运粮草”,全靠这帮百姓支持——刘邦的后勤线,稳得像铁打的。 五、韩信弃他投汉:项羽的“职场PUA”,逼走顶级人才 韩信最早在项羽帐下当“郎中”(警卫员),提过不少战术建议,结果项羽眼皮都不抬:“就你这小兵,懂个屁!” 转投刘邦后,一开始也没被重用,甚至差点砍头。结果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直接设坛拜将:“以后咱们的兵,你说了算!” 韩信心态彻底炸了:“跟着项羽,我说话像放屁;跟着刘邦,我成了‘兵仙’。” 后来他灭魏、破赵、降燕、伐齐,把项羽的盟友全策反,把项羽的粮道全切断。 项羽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巨鹿破釜沉舟、彭城以少胜多,个人武力值拉满;但当需要“组队打天下”时,他既不会拉拢盟友,也不会管理团队,更不会安抚百姓。 刘邦呢?像一块海绵,把张良的智、韩信的勇、萧何的稳、彭越的狠,全吸进了自己的团队。 这俩人的输赢,早就写在“人心向背”四个字里。
1957年,开国少将向中央递交了第三份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再当官
【22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