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洽(1908—1937)一位在淞沪会战中英勇牺牲的抗日英烈。他出身书香门第,接受过中外军事教育,最终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年仅29岁。[祈祷][祈祷][祈祷] 唐惠洽(字 熙如),海南万宁县(今万宁市)北坡镇南福村人,其祖父是前清举人 。他少年时在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今广雅中学)就读,1927年考入国立中山大学预科 。 投笔从戎后,他于1929年前往日本,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研读军事,1931年学成回国 。回国后,他任南京中央步校少校军事教官,并兼任军事参议院《军学》杂志社编辑 。1932年冬,他进入南京陆军大学第十一期深造,1935年毕业 。 1936年,唐惠洽被任命为上海保安总团参谋主任,负责组织训练部队,秘密构筑工事,为抗战做准备 。根据《淞沪停战协定》,中国正规军不能驻防上海,因此保安总团成为了上海地区实际的重要防御力量 。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唐惠洽协助总团长吉章简指挥保安总团在京沪铁路以南吴淞区、市中心等地执行警戒防务并构筑工事,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战斗中,他不仅亲临前线指挥,还冒着枪林弹雨指导士兵构筑工事 。10月下旬至11月初,随着战局恶化,他多次承担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艰巨任务 。 1937年11月11日黄昏,在主力部队撤离上海后,唐惠洽于江苏昆山安亭指挥部队疏散,以掩护主力军西撤时,遭遇日军战机扫射,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29岁 。 在他牺牲前一天写下的遗书中,他表达了为国家民族牺牲的决心:“我为国家民族争图生存,决心牺牲抵抗到底。万一发生意外,于我殊不足惜...” 。 1938年5月,国民政府追赠唐惠洽为陆军少将 。2015年8月,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得到了国家的崇高肯定 。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苏州香山公墓为唐惠洽修建了新墓,程思远先生题写了“抗战捐躯,功在国家”的挽词 。1993年,上海还曾召开座谈会缅怀他的功绩 。 唐惠洽将军从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位在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的抗日将领。他生命虽然短暂,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在淞沪会战中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唐惠洽(1908—1937)一位在淞沪会战中英勇牺牲的抗日英烈。他出身书香门第,
史迹奇闻号
2025-09-29 12:00: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