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说“过去一大家子挤一铺炕”时 我突然问出了口: 那您和爷爷咋过二人世界?

用眼看世界 2025-09-29 13:17:00

奶奶说“过去一大家子挤一铺炕”时 我突然问出了口: 那您和爷爷咋过二人世界? 上周陪奶奶收拾老照片,她指着一张泛黄的炕围画笑:“当年这铺炕啊,睡着我、你爷爷,还有你两个小叔叔,连你太奶奶都挤在一头,哪像现在你们年轻人,一人一间房还嫌不够私密。”我没忍住追问,奶奶的回答让我忽然懂了那个年代的无奈与默契。 奶奶说,那时候农村房子小,一铺炕占了半间屋,冬天还得靠炕取暖,一家子挤着才暖和。为了有点私密,爷爷特意在炕中间挂了块洗得发白的粗布帘,白天掀开透风,晚上把帘子一拉,就算隔出个“小角落”。俩叔叔小的时候贪睡,往往听着奶奶讲的老故事就呼呼睡熟了,爷爷才敢小声跟奶奶说几句话;要是赶上孩子醒着闹,俩人就只能等后半夜,借着窗外的月光递个眼神,连说话都得压着嗓子。“哪有啥‘二人世界’,都是互相体谅着来,你爷爷总说,挤是挤了点,但一家子在一块儿,比啥都强。”奶奶说这话时,眼里没半点抱怨,全是温柔。 其实奶奶的经历,在过去很常见。《中国家庭史》中就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农村,“通铺”居住模式普遍存在,超过70%的五口之家都挤在一铺炕上生活。民俗学者的调研也显示,那时候的家庭会用布帘、木箱甚至堆叠的被褥做简单隔断,夫妻间靠“等孩子睡熟”“小声交流”“默契配合”维持基本私密,更看重的是一家人的团圆,而非单独的私人空间。 网友对这事的看法却差得挺多。有人说:“太委屈了吧!连基本隐私都没有,想想都觉得压抑,换现在根本没法接受。”也有人反驳:“那个年代条件就这样,大家都能理解,反而因为挤在一块儿,家人间的感情更亲,不像现在,住对门都不怎么来往,少了烟火气。” 我倒觉得,纠结“有没有隐私”,不如看看那铺炕里藏的“人情味”。过去的挤炕,是时代条件限制下的无奈选择,但里面藏着家人间的包容——孩子不吵不闹体谅父母,夫妻间互相迁就,长辈也想着帮衬晚辈。现在我们有了宽敞的房子、独立的空间,却少了点“挤在一块儿”的温暖,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跟家人红脸。其实隐私重要,但家人间的体谅和牵挂,才是更珍贵的东西。 不过我一直有点好奇:如果现在让你和长辈、孩子挤在一个房间住,你会像奶奶那辈人一样,用默契和包容化解隐私问题,还是会觉得根本无法适应?大家觉得现在的“私密空间”和过去的“家人共居”,哪种更能拉近亲情呢?

0 阅读:50
用眼看世界

用眼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