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蒋灵柩现状,台湾不想要,亲人懒得管,“台独”分子泼油漆泄愤? 那是2018年2

巧珍 2025-09-29 13:32:42

两蒋灵柩现状,台湾不想要,亲人懒得管,“台独”分子泼油漆泄愤? 那是2018年2月28日,一群“独派”激进分子冲入台湾桃园慈湖陵寝,直奔灵堂,一桶红漆泼向陈列着蒋介石遗体的灵柩。 现场一片混乱,红色的油漆顺着灵柩流淌,在昏黄灯光下,显得刺目、突兀,也令人心惊。这一幕,不仅是对逝者的侮辱,更是台湾社会撕裂现实的一个缩影。 蒋介石与蒋经国,曾是改变中国近现代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 如今,他们的灵柩却在台湾这片他们曾经投入全部心力经营的土地上,以这样一种尴尬的方式被“暂时搁置”了五十年。 不是安葬,不是归葬,而是“浮厝”:离地三寸、等待归根——只是,这一等,就是半个世纪。 慈湖,原本是一处风景静美的湖畔胜地,因蒋介石生前对其钟爱,被选为灵柩暂厝之地。 按照蒋介石的遗愿,他希望在百年之后归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侧,与孙中山为邻;蒋经国则希望叶落归根,归葬于浙江奉化母亲墓旁。然而,现实并未给他们这个机会。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病逝。彼时,台湾当局决定将其灵柩暂厝于桃园慈湖。 慈湖景色酷似蒋介石故乡奉化溪口的山水,加之当时国民党仍抱有“反攻大陆”的政治幻想,这种“暂厝”方式,保留了未来归葬的可能性。 蒋介石的遗体被置于一座仿江南风格的陵寝中,按照江浙传统的“浮厝”礼制,灵柩下垫木架,离地三寸,以待日后迁葬。 这一等待,本是短暂。谁知岁月流转,政治风向变幻,灵柩始终未能动身。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于台北。他的选择更为低调,遗体被安置在慈湖不远处的头寮宾馆,保持与父亲的“对望”。 他明确表示,自己死后也不入土安葬,而是继续“暂厝”,等待归葬故里。 然而,随着两蒋相继离世,国民党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1996年,蒋纬国与蒋孝勇试图推动将两蒋灵柩迁回浙江奉化。 然而,时任台湾领导人李登辉以政治考量为由否决了这一提议。移灵大陆的努力戛然而止。 次年,蒋孝勇病逝于新加坡,蒋纬国也于1997年病故,原本主张归葬的两位后人相继去世,移灵一事再无有力推手。 进入21世纪,“去蒋化”成为台湾部分政治势力的明确目标。陈水扁执政时期,慈湖管理逐步被削弱。 2004年,台湾当局在台北五指山为蒋氏修建墓穴,意图将其永久安葬于此。但蒋家后人担忧安全与政治风险,始终未予同意。 2007年,陈水扁甚至提出要撤走宪兵、关闭陵寝。慈湖陵寝的政治象征意义,成为某些人眼中的“历史包袱”。 2008年,政权更替,马英九上台后,一度恢复对慈湖的维护,重新设立仪仗队。但根本问题并未解决。 两蒋的灵柩依旧维持着“浮厝”状态,既不归葬大陆,也不入土为安。慈湖逐渐从纪念场所转化为旅游景点,甚至被开发为“两蒋文化园区”,供游客参观游览。 2018年的泼漆事件,将这个沉寂多年的问题重新推上舆论高峰。蒋万安,蒋经国的孙子,时任“立法委员”,公开表示痛心,并呼吁“祖先应入土为安”。 但他的声音,在纷杂的社会舆论中显得微弱无力。绿营媒体甚至公开为泼漆行为叫好,称其为“历史正义的象征”。一个逝者的灵柩,成为政治理念的出气筒,令人唏嘘。 而到了2025年,台防务部门悄然将“谒灵”改称“入营”,“陵寝”被降格为“营区”,管理权限也从象征性的“纪念仪式”转为“开放申请”。 这样的调整,不再强调纪念与尊崇,而是彻底去政治化、去历史化。 一个曾经代表国民党权力象征的陵寝,逐步被边缘化,成为景区、成为历史的“遗迹”,甚至只剩下旅游意义。 如今的游客,或许不会再称之为“谒灵”,而是“打卡”。他们拍照、留影、浏览展板,却不再关注灵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意义。 两具遗体,五十年不入土,就这样被悄悄地“放置”在历史边角,不被正视,也不被妥善处理。 蒋家后人对此态度分歧。76岁的蒋方智怡仍主张移灵大陆,但这个声音始终未能形成共识。而更多的后代,则选择沉默。 他们明白,在当前两岸关系紧张、台湾内部政治撕裂之下,任何关于“移灵”的表态,都容易被曲解、被攻击,甚至被政治化。 灵柩本应是逝者的归宿,是家族与社会共同的敬意体现。但在台湾,两蒋灵柩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们生前影响深远,死后却长年不得安宁。这不仅是两蒋个人的命运,也是台湾社会对历史态度的一个缩影。 五十年浮厝,既是家族意愿的延宕,也是政治博弈的无奈。 在这段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台湾社会对两蒋的态度经历了从尊崇到质疑、从纪念到漠视,再到如今的“功能性遗忘”。 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在于两岸关系持续对立,以及岛内深层的身份认同焦虑。 信息来源: 《台修改两蒋“陵寝”“谒灵”用语》——环球网

0 阅读:1
巧珍

巧珍

关注我,来关注体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