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5名歹徒冲进客机驾驶室,劫持了飞往上海的2505次航班,突然,

岁月如歌之坊 2025-09-29 15:06:30

*1982年7月,5名歹徒冲进客机驾驶室,劫持了飞往上海的2505次航班,突然,领航员黄振江操起救生斧,朝着歹徒的头部一顿乱砍! 1982年7月,从西安飞上海的2505号班机刚起飞没多久,机舱里还挺热闹。 飞机飞到无锡上空,突然有5个操着陕西口音的年轻人站了起来,手里攥着匕首,还有人举着个看着像爆炸物的东西,嗷嗷喊着要去台湾。 其中3个直接往驾驶舱冲,剩下俩在客舱里咋咋呼呼赶乘客,有个歹徒急了还把副驾驶阎文华给捅伤了,通讯设备也被砸得稀烂。 机长杨继海是空军退役的老飞行员,1948年就参军了,见过大场面,没慌,一边悄悄让报务员给地面发求救信号,一边跟歹徒装糊涂。 说自己不认识去台湾的航线,后来又说飞机没油了,得先去广州加油,其实是在无锡和上海之间绕圈子,等着找机会反击。 那会的中国民航跟现在没法比,没有安检设备,谁也没想过会有人劫机,机组人员全靠经验应对。 杨继海特别有招儿,故意把飞机开到湍流区,机身晃得厉害,歹徒站都站不稳,根本没法集中精力威胁人。 驾驶舱里,领航员黄振江一直盯着歹徒的动静,就等合适的时机。 客舱里,机械员刘兆贤和报务员苗学仁趁机冲出去,跟乘客喊“咱们得一起上,不然都危险”,乘务员也在厨房和客舱之间来回跑,给大家递汽水瓶、暖水瓶当武器。 乘客里有个叫俞福坤的工程师,直接抄起拖把就冲上去了,还有个叫李胜佑的航天人,胳膊被划伤了还拿着椅子砸歹徒。 外国乘客也没看热闹,有个美国记者悄悄写纸条,告诉大家歹徒真就是想劫机去台湾,让大伙儿别慌,一起顶住。 有个歹徒一开始拿着爆破筒瞎比划,想吓唬人,结果看到满机舱的人都瞪着他,后来腿都软了,连手里的东西都快拿不住了。 就这么着,大伙儿你一拳我一脚,把歹徒的势头给压下去了。 最后,黄振江瞅准机会,操起驾驶舱里的救生斧,一下就把带头的歹徒孙云平给制住了,剩下几个见势不妙想跑,也被乘客和机组人员按在地上,没一会儿就全制服了。 中午12点54分,飞机稳稳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3个旅客和4个机组人员受了伤,但没人丧命,算是万幸。 这伙歹徒也没好下场,当年8月就被判处死刑了,这事儿是新中国第一起公开报道的劫机案,国内外都炸了锅,都说中国机组和乘客太勇敢了。 换作是你,当时要是在飞机上,看着歹徒手里的匕首和爆炸物,敢不敢跟大家一起站出来? 可能有人不知道,那会儿坐飞机的规矩特别多,不光要介绍信,机舱里还跟现在不一样,没有那么多安全提示,也没有安全带检查那么严,乘务员更像是服务员,主要是给大家端茶倒水。 但机组人员大多是空军出来的,身上带着军人的劲儿,杨继海就是这样,遇到事儿不慌不忙,还能想出办法跟歹徒周旋。 歹徒看着凶,其实啥也不懂,不知道飞台湾得要专业的航线图,也不明白飞机到底能飞多远,就凭着一股蛮劲瞎闹,这才给了杨继海机会。 而且这场胜利真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黄振江的斧头是最后一下,但前面大伙儿的配合才是关键。 杨继海一直把着操纵杆,就怕飞机失控,万一掉在上海市区,那后果就严重了。 刘兆贤和苗学仁冒着危险在驾驶舱和客舱之间跑,传递消息,乘务员在厨房找能用的东西,给大家当武器,乘客里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没想着躲,有人受伤了还接着往前冲。 你想啊,机舱就那么窄,歹徒就算有凶器,面对几十个人的合力,根本没优势,最后只能认栽。 这事之后,中国民航的安全规矩一下子就变了,当年12月,国务院就发了通告,说以后旅客登机前必须安检,不能带凶器和危险品,这可是中国机场第一次有安检的说法。 1983年又出了更细的规定,机场开始装安检门,还有专门的仪器查行李,机组人员也有了应急培训,再也不是之前那样“没人管安全”了。 杨继海他们机组还被国家表彰了,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了奖,杨继海当时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机组和乘客一起努力的结果”。 后来他们的故事成了民航人的必修课,直到现在,民航系统里还在学他们怎么应对危机,怎么跟乘客配合。 从1982年到现在,四十年过去了,现在坐飞机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过安检要查身份证、摸身、过机器,连打火机都带不上去,有人觉得麻烦,但这些规矩都是当年那场搏斗换来的。 杨继海他们那时候靠的是勇气和经验,现在靠的是科技和制度,但不管怎么变,民航人守护安全的心思没变。 现在2505号班机早就退役了,但它留下的东西一直都在。 从没有安检到现在的智能安防,从当年的徒手反劫到现在的专业处置,中国民航的安全升级,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 安全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勇气和规矩一起搭起来的防线。

0 阅读:37
岁月如歌之坊

岁月如歌之坊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