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到现在还不明白:近80年中日之所以能够和平共处,是因为中国人认为中日的那场战

雨中山果落 2025-09-29 16:28:10

日本到现在还不明白:近80年中日之所以能够和平共处,是因为中国人认为中日的那场战争已经结束了。但现在日本既然不承认中国的胜利,也不承认自己的失败,那一场没有胜利和失败的战争自然也就没法结束! 中国人把抗日战争看成大胜仗,这种想法让战后中日慢慢恢复联系,贸易文化都多起来。日本却不认输,好多政客媒体用“终战”这词,模糊投降意思。 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开庭审理进入关键阶段,日本前首相东条英机与其他甲级战犯被押上法庭。 庭审记录中,检察官反复陈述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活体实验的铁证,法庭墙壁上挂着的照片触目惊心。 即便在如此确凿的证据面前,不少日本右翼报纸仍旧使用“终战”一词,避免直接提及“战败”。这种回避和粉饰,成为后来数十年间日本国内历史叙事的主旋律之一。 2025年6月,日本与菲律宾在南海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引起东亚多国的强烈反应。演习的代号被刻意命名为“守护自由”,但在邻国舆论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挑衅。 国际危机组织在2024年的一份分析报告中就警告过:日本一旦突破“专守防卫”的红线,在南海这样的敏感地区大规模演训,势必“打破东亚战略平衡,引发连锁反应”。 这份报告甚至点名指出,菲律宾的军事依赖和日本的修宪意图结合,可能成为地区不稳定的新火种。 这种“积极和平主义”的口号,最早由安倍晋三提出。2015年,他在国会力推安保法案时,面对在场的抗议民众,仍旧坚持说日本必须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的能力”。 几年后,岸田文雄延续了这一思路,频频强调修宪的重要性。日本右翼学者甚至公开撰文,称“战后宪法是战胜国强加的枷锁”,若不打破,永远无法实现“国家正常化”。 1945年8月,日本的“终战”叙事显得尤为讽刺。当时的东京电台播出天皇裕仁的“终战诏书”,语气暧昧地提及“局势对我不利”,却丝毫没有正面承认日本是战败国。 对比之下,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山陵广场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上,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的画面被永久留存。 参会的中国军民在烈日下肃立,许多人泪流满面,因为他们知道,这一纸投降书背后,是3500万同胞的生命代价。 南京大屠杀的惨剧,日本部分右翼政客却屡次否认甚至美化这一段历史,称其为“编造的宣传”。 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却不断强化“核爆受害国”的身份叙事。每逢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纪念日,日本政客总要发表讲话,强调“日本是世界上唯一的核武器受害国”。 但几乎听不到他们对南京、重庆大轰炸、731部队等战争罪行的反思。2017年,时任防卫大臣稻田朋美甚至公然参拜靖国神社,称“先烈是国家的骄傲”,引发中韩舆论一片愤怒。 事实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牺牲,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已有明确认定。根据统计,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财产损失折合当时金额达1000亿美元以上。 美国史学家拉纳·米特在其著作《被遗忘的盟友》中写道:“没有中国长达八年的抵抗,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更早,盟军也难以在欧洲集中力量对付纳粹。” 但日本在自我叙事中,却极力淡化中国的作用,甚至有人坚持认为,日本是被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出兵“逼迫”才投降的,而非战败于中国。

0 阅读:39
雨中山果落

雨中山果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