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文旅这个包,卖得有点意外。 早晨八点半,五个销售点队伍拐了好几个弯,三小时包就没了。线上更夸张,五千只一上架,后台同时二十万人抢。 一个帆布包,能这效果,不是简单事。 它不像以前故宫联名那种高高在上的文创,这次就卖35.5元,谁都买得起。图案里藏了十多个地标,老火车站、有轨电车、净月潭,全收在一句“四时俱好是长春”里。背面那俩字,也不只是字,电视塔和汽车厂的轮廓都融在笔画中。背它的人,背的是一座城。 文旅做产品,常吃力不讨好。要么太贵,没人买;要么太抽象,看不懂。这次长春找到了路子:用日常价格卖城市记忆。包是兰知春序设计的,他们之前做过苏州园林和西安博物院,懂怎么把文化压进生活里。随包还送一枚航空展徽章,带编号,能别上包继续讲故事。 长远看,这事意义不在卖了多少包。而是让年轻人重新消费城市符号。有数据说,去年文创帆布包市场规模涨了35%,超过盲盒。Z世代买它,不是真用来装东西,是想告诉别人“我去过”、“我属于这儿”。背一只包,比发九张图更直接。 长春文旅明显摸到了门道。局长张辉勇去年才上任,从企业转来,做法就不太一样。穿花袄宣传、街头送咖啡、请游客互动,现在又做爆款包。他没摆架子,反倒把文旅做出人情味。 明年据说要推四条城市漫游线,每线配一只新包,凑齐四季。其他东北城市,像沈阳、哈尔滨,也已经准备学起来了。 一个包能火,不靠运气。是你真的懂年轻人要什么——不是空洞的口号,是能握在手里的记忆;不是高不可攀的文化,是日常可及的温度。长春这次,确实做对了。 或许,城市营销就该这样:轻轻放下身段,悄悄走进生活。
长春文旅这个包,卖得有点意外。 早晨八点半,五个销售点队伍拐了好几个弯,三小时
头条研究
2025-09-29 19:10: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