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美国一家石油钻井公司正在皮内尔湖上钻井勘探,突然,钻井工人发现36厘米钻头被卡住了,紧接着水下传来一声巨响,湖面开始形成巨大旋涡,钻井平台瞬间被吞没,130亿升湖水涌入地下盐井,海水逆流倒灌入皮内尔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秋天,一场本来以为会顺风顺水的石油勘探,让这里彻底变了样,那天,石油公司在湖中央搭起钻井平台,准备冲着深处的油藏大干一场,钻井队伍按部就班,把直径36厘米的钻头一点点送进湖底,按理说,这样的作业早已驾轻就熟,钻探工人干这行不是一年两年了,谁能料到,隐藏的危险就藏在那几张地图和几个数字里。 出事的根本原因很简单:钻井坐标出错了,负责勘探的工程师没用对地图系统,坐标定位比目标点偏了将近两百米,结果,钻头直挺挺钻到盐矿穹顶的正上方,距离矿井里密密麻麻的通道只有一层薄薄的岩石隔开,这层岩石本来能抗住湖水压力,但在持续钻进下,意外就这样发生了,一旦钻头戳穿那一点,湖水就找到了泄口,灾难也随之降临。 最初,钻井平台的工人只觉得钻头莫名其妙卡住,怎么也拉不上来,没几分钟,湖水就像失控一样,从井口疯狂往下灌,湖面上,开始是小旋涡,紧接着水流加速,周边的泥沙、碎石跟着卷进洞口,平台上的人见势不妙,赶紧丢下工具,跳进救生艇划向岸边,谁也没想到,这场混乱只是个开始。 在湖面下,盐矿的矿工们正值上班时间,有人听见头顶传来低沉的轰鸣,地面震动越来越剧烈,矿井里的电工最先反应过来,立刻按下紧急警报按钮,全矿工人听到信号,飞快撤离作业区,有的人顺着电梯,有的沿着轨道一路小跑,那一刻,没有人慌乱,平日里演练过的疏散流程派上了大用场,所有人最终都顺利逃了出来,没有一人受伤。 随着湖水不断涌入,盐矿的通道被迅速侵蚀,岩壁上的盐块遇水即化,矿井内部塌方接连发生,地面上的大旋涡越转越大,吞噬的不只是钻井平台,还有岸边停靠的驳船、拖船,甚至连部分码头和大片土地都没能幸免,目击者说,现场仿佛一个巨型洗衣机,连树木和房屋都被拽了进去,杰斐逊岛附近的植物园也损失惨重,温室和花圃被湖水一卷而空。 湖水流失得极快,130亿升水,几个小时就被抽干,没了湖水的填充,湖底下陷成一个巨大的漏斗,直径达四百米,湖泊周边的土壤也被拖塌,岸线一夜之间后退了不少,更奇特的是,湖水流光后,连通墨西哥湾的运河突然逆流,咸水带着贝壳和海藻倒灌进湖底,形成高高的瀑布,场面壮观又令人心惊,短短几十个小时,皮内尔湖由原本的浅水淡湖,变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咸水大坑,鱼类大批死亡,原有的淡水生态彻底瓦解,周围的植物也因为盐碱化慢慢枯萎。 这场事故带来的损失巨大,盐矿被彻底淹没,机器设备和通道全部报废,运营了几十年的矿井只能永久关闭,原本指望靠盐矿生活的矿工们失去了工作,钻探公司和石油公司也损失惨重,公司不得不为此买单,赔偿金高达几千万美元,大部分用来弥补盐矿和植物园的损失,事故调查很快查明:坐标测量的失误是直接原因,相关企业没有认真审核地质数据,承包商也未进行二次核查,多方疏忽,才让小小的坐标错误变成了历史级别的大灾难。 虽然没人因此丧命,但这场灾难给当地经济和环境都带来了长远影响,皮内尔湖的生态彻底变了样,原本的鱼虾和水草全军覆没,取而代之的是耐盐的新物种,湖边的居民不得不重新适应捕捞对象,有些人换行,有些人转向旅游业,植物园损失了大片土地,很多珍贵植物无法再种植,那些曾经养家糊口的矿工和渔民,也只能接受生活的巨大变化,盐矿公司最终无奈关张,石油公司则在赔偿后痛定思痛,调整了管理流程,后来对地质勘查更加审慎。 说到底,这场灾难是一次工业冒进行为的后果,石油公司只想着快点找到油田,没有花足够时间仔细核查坐标,也没有对盐层结构做更全面的测绘,承包钻井的队伍经验丰富,却完全依赖甲方数据,没有主动复查,盐矿方面虽然有应急预案,但也没想到灾难会从湖底钻井那头爆发,每一方都以为自己没问题,结果在关键环节上全线失守。 事故过后,皮内尔湖成了路易斯安那最深的湖泊,湖底最深处甚至超过百米,岸边还能看到当年被吞没的房屋烟囱露出水面,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拍照、垂钓,当地政府吸取教训,出台了更严格的钻井许可和地质调查标准,相关企业也加强了勘探环节的多重验证,减少单点失误变成灾难的风险。
牵手门女主角石油姐再曝猛料!
【5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