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为什么没人联合打以色列,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是没人想打,是没人敢打,也没人真能打。 中东地区为何无法形成一股合力对付以色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问错了方向,与其问“为什么不敢”,不如审视一盘被牢牢锁死的战略棋局,看看是什么让棋子们动弹不得,这并非单一的恐惧,而是由技术、政治和心理三重枷锁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色列自身的国防工业已是世界级,拥有“梅卡瓦”主战坦克和经验丰富的特种部队,更有摩萨德这样的全球性情报机构,曾成功清除伊朗核项目的关键人物。 这还只是基础,美国持续的军事支持,将这道壁垒无限加高,就在不久前,一项价值140亿美元的援助法案获批,其核心内容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绝望。 它为以色列的F-35隐形战斗机补充弹药,这可是顶尖的第五代战机,能轻松规避常规防空系统,执行数百公里外的精确打击。 而且还援助将升级“铁穹”防御系统,这个系统过去的拦截成功率就高达90%,升级后精度更是逼近98%,还能应对更复杂的导弹,它与“大卫投石索”和“箭”式系统构成了远中近三层拦截网,几乎让常规火箭弹攻击失去了意义。 美军中央司令部的前沿总部就在卡塔尔,海军第五舰队司令部设在巴林,航母战斗群在波斯湾和地中海常态化巡航,任何大规模行动,都等于直接向全球头号军事力量宣战,这道硬核枷锁,让所有军事计划在构想阶段就已宣告失败。 所谓“伊斯兰世界”的团结,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政治幻象,内部最深刻的矛盾,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长期对立,以沙特和伊朗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相互猜忌,信任荡然无存。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伊朗的策略是避免亲自下场,选择支持在叙利亚、黎巴嫩等地的代理人武装,用口头上的强硬谴责代替真枪实弹的介入,对它来说,保存自身实力远比为他人火中取栗重要。 而沙特等海湾国家,其最高国家利益是石油产业的绝对安全,任何可能波及经济命脉的战争都是它们极力避免的,它们宁愿通过购买武器和维持与美国的关系来保障安全,也不愿卷入冲突。 就连土耳其这样的地区强权,也展现出极致的实用主义,作为北约成员,它在政治上高调批评以色列,私下却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合作。 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也曾因天然气项目制裁德国,因采购俄制武器将土耳其踢出F-35项目,这种实用主义外交是普遍现象,当每个玩家都只为自己盘算时,联盟便无从谈起。 还有两次惨痛的历史教训,如同集体创伤,深深烙印在每个决策者的脑海里,第一次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即便是阿拉伯国家最团结的一次协同进攻,最终依然兵败,这证明了,即便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正面对抗也难以取胜。 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招来了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压倒性的打击,最终导致政权垮台,这为所有地区玩家划下了一条血色红线:挑战美国的核心利益,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这两段记忆共同塑造了一种极度规避风险的决策文化,任何军事冒险的提议,都会立刻触发对“失败重演”和“政权崩溃”的恐惧,这种发自内心的“不敢”,形成了一道强大的心理防线,让“维持现状”成了唯一理性的选择。 所以这并非简单的胆怯,而是被技术壁垒、内部分裂和历史阴影这三重枷锁层层锁定,这是一个结构性的“不能”,而非意愿上的“不为”。 然而依靠绝对实力和内部矛盾维持的脆弱平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任何一重枷锁出现松动,整盘棋局都可能瞬间被激活。 以上信息来源于新华社 专栏丨美国20多年驻军给伊拉克带来了什么
你问为什么没人联合打以色列,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是没人想打,是没人敢打,也没人真能
繁梦间
2025-09-30 00:09:39
0
阅读:96
ZampampY
凡事太尽,必遭反噬,犹太人的智慧很快会让他们继续流浪了[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