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总统在联合国公然喊话:呼吁取消五常一票否决权!美方当场回怼:想法过于天真! 联合国大会又出现了火药味十足的一幕,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日前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公开呼吁取消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这一言论一出,立刻在会场引起轩然大波。 美国代表当场就给出了强硬回应,称这种想法"过于天真",不符合国际政治现实,这场外交交锋背后,实际上是关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一场深层次博弈。 要搞懂这事,得先了解一下这个"五常否决权"是啥玩意,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安理会设立了五个常任理事国,分别是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和俄罗斯(前苏联)。 这五国拥有特殊的"否决权",只要其中任何一国投反对票,安理会的实质性决议就无法通过。 这一机制从1945年至今已经存在了近80年,被视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之一。 芬兰总统斯图布在发言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五常否决权已经成为解决全球危机的障碍。 他举例说,在乌克兰危机、加沙冲突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安理会往往因为大国之间的分歧而无法采取有效行动。 他呼吁进行联合国改革,限制或取消否决权,使联合国能够更有效地履行维护和平的职责。 美国代表的回应也很直接,认为取消否决权的想法忽视了国际政治的现实。 他强调,否决权是确保大国利益的重要机制,也是联合国创始时的基本共识。 没有否决权,大国可能就不会加入联合国,或者不会遵守联合国的决议,这反而会使国际秩序更加混乱。 这场争论实际上揭示了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核心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从理想角度看,取消否决权确实能让联合国决策更加高效,更能代表全球190多个会员国的共同意愿。 但现实是,世界上的国家实力差异巨大,几个大国掌握着绝大部分军事和经济资源,他们不可能接受一个可能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国际机制。 五常否决权的存在确实导致了不少问题,据统计,冷战期间,苏联使用否决权超过100次,美国也用过多次。 冷战后,俄罗斯和美国仍然是否决权的主要使用者,在叙利亚内战中,俄罗斯多次否决针对叙利亚政府的决议。 在巴以冲突中,美国则多次否决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这些都让联合国在重大危机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但话说回来,否决权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大国协调的一种机制,防止联合国被某一阵营控制,避免了联合国可能重蹈国联覆辙的命运。 国联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大国的支持和参与,联合国的设计者们汲取了这一教训。 芬兰总统的提议虽然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但也反映了许多中小国家的心声。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小国家希望有更多发言权和决策权,而不仅仅是大国博弈的旁观者。 芬兰作为一个北欧小国,长期以来奉行中立政策,但近年来因为地缘政治变化而加入北约,其外交立场的变化也值得关注。 实际上,联合国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除了否决权问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构成也饱受质疑。 现有的五常构成基本反映的是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而非当今世界的权力分布。 像印度、巴西、德国、日本等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都不在常任理事国行列,这种不平衡也是联合国面临的合法性挑战。 不过,任何涉及否决权的改革都面临着一个悖论:改革方案需要得到五常一致同意才能通过,而五常显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特权。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使得实质性改革几乎不可能实现。 小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挑战既有秩序,这本身就是国际关系多元化的体现。 芬兰总统的发言虽然可能不会带来实质性变化,但至少把这个问题再次带入公众视野,促使人们思考全球治理的未来方向。 国际秩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不断调整和演变。 大国的权力、小国的诉求、全球性挑战的压力,这些因素共同塑造着未来的世界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发声的权利,也都应该被倾听。 权力的游戏永远不会结束,只会随着时代变换规则。五常否决权的存废之争,不过是这场永恒博弈中的一个缩影。 你觉得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常否决权应该保留还是取消?如果要改革,你认为什么方案更可行?
芬兰总统在联合国公然喊话:呼吁取消五常一票否决权!美方当场回怼:想法过于天真!
月下影婆娑
2025-09-30 10:46:14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