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作家写虐文,属实是降维打击了
董承评文学
2025-09-30 14:03:44
⚡︎
《蛇结》第94页,路易说:“恶 毒才是我活着的动机。”
尽管对路易的自私和偏执已有充分的认识,这句话还是虐到我了。在我所读的小说里,似乎没有主人公会如此撕破脸面。
《蛇结》的故事全程虐:律师路易,爱情潦草,婚姻惨淡,儿女不称心(唯一喜欢的女儿还因为他不请医生而病逝),他一辈子与家人为敌,妻子说他“眼中只有恶”,一想到死后财产会被留给儿孙,就痛苦不堪,想方设法地挥霍,送给家人以外的人……
妻子逝世后,路易终于醒悟,这一生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没有突破别人向他呈现的表象。但悔之晚矣,他永无机会向妻子澄清,也不能再参与儿女的成长。
故事之下,叙事、结构、人物心理,糅合了许多经典,说得上“集大成”。
小说以信的方式写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个体回忆视角,像石黑一雄。故事层面,开头像《面纱》,一个沉闷的男人,娶了一个年纪不小的女人;继而像《激情耗尽》,孩子都不称心如意,只是盯着财产;随着故事的发展,律师逐渐展现出无可救药的偏执和病态,他一边骂人一边骂自己——对心理抽丝剥茧的分析,很容易让人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到他笔下的地下室人、拉斯柯尔尼科夫或者伊万。
在偏执和病态心理的展现上,《蛇结》似乎部分地触及了“人性的全部深度”,与陀翁不同的是,小说叙事节奏很快,很好懂,很容易读,不妨说,这是简明版的陀翁。
小说开始就是欺骗,路易说妻子虚荣、不贞。但这是一面之词,他的妻子无可指摘,甚至称得上“理想”。他恨她,只是因为她婚前喜欢过别人,婚后过于亲近孩子而忽略了他。
小说中段,路易不再掩饰自己的恶,读者由此理所当然地厌恶他。他平时丝毫不管孩子,但发现孩子和妻子亲近,却心生嫉妒,拙劣地想把孩子从妻子身边抢过来;他对妻子不忠,还把手伸向妻子的姐姐,却将原因归于妻子的冷漠……
小说以路易的悔悟结束——起码,他自己在信中是这么写的:“我想起这一生,回望这一生。无奈,这一川泥浆叫我无从逆流而上。”“我要闯入孩子们的爱,让他们含泪为我合上双眼。”
看上去很美,但依然可能是骗人的,毕竟,他是叙述者。
也许他的儿子说的才是真相:他把遗产留给孩子,是他的垂死一击,如此,他有了道德上的主动权,无须再为自己的冷漠而忏悔,反倒是孩子们,一生都要为疏远父亲而自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