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在前线与秦军对峙三年,把赵国的粮食吃光了。那前线赵国的40万士卒,什么事都不做,就整天无所事事的耗着,搁谁都撑不住。赵括面对白起,装备差了一大截,秦军的坑弩机,射程能到300步,赵军的弩箭最多200步。 廉颇,他绝对不是一个无能的将领,相反,他在赵国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悍将。之前打齐国、魏国都有不俗战绩,尤其在邯郸保卫战里,他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 问题出在长平这个战场上,秦军来势汹汹,赵国根本没准备打消耗战。结果廉颇一看对面是白起带兵,知道打不过,干脆死守,不出战。 这种拖字诀乍一看是稳的,毕竟只要不正面对抗,把赵军四十万大军摆在那儿,秦国也不好下手。但拖到第三年,问题出来了。 赵国本来就不是那种资源充裕的国家,国土在战国七雄里不算大,地形又以山地和平原交错为主,农业产出有限。 三年时间,四十万人马驻扎在前线,再加上辎重运输、后勤补给,哪怕你是个现代国家,也扛不住这种大规模的资源消耗。 更别说那时候没有铁路、没有卡车,全靠人力畜力慢慢运。赵国财政完全被掏空,连带着民间也苦不堪言。关键是这三年里,军队没打出任何成果,士气低落,朝廷内外也开始不耐烦。 于是,赵孝成王来了个大转弯,撤了廉颇,启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决策至今被多数史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 其实赵括这个人并不傻,他从小读兵书,理论功底很扎实,只是缺乏实战经验。问题是,他接手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烫手山芋了。 不仅军心涣散,士兵早就疲惫不堪,后勤也几乎断供,再加上他一上来就大幅调整战术部署,试图主动进攻,这种做法在白起眼里就是活靶子。 白起是什么人?战国时期最懂“以少胜多”的将领之一,他打仗讲究实效,从来不跟你拼消耗,专挑你最虚的地方下手。 这次也不例外,他早就盯上了赵军的弱点,一看赵括出动,立刻设下重围,把赵军主力包了饺子。在这个过程中,秦军的装备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尤其是所谓“坑弩机”,这是一种大型的弩弓装置,不仅射程远,命中率也高。三百步的压制力,让赵军还没靠近就已经折损惨重。 反观赵军的弩箭,射程不过二百步左右,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反击,完全被压着打。 长平之战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赵括战死,赵军被坑杀四十万。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能恢复元盛时期的国力。而秦国则借此机会,一步步蚕食六国,为统一奠定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赵国真的只能这样被动挨打吗?其实未必。如果我们回头看秦赵之间的较量,赵国并不是没有机会。 早年,赵武灵王力推胡服骑射之策,赵国战斗力骤升,一度超越秦军。惜哉!武灵王薨逝后,赵国朝堂政治斗争频仍,改革戛然而止,军事亦渐呈颓势。 而秦国则在不停优化军制,尤其是商鞅变法之后,法治、军功、后勤体系逐步完善,战斗力越拉越大。这种制度上的差距,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 很多人喜欢把赵括当成反面教材,但如果把锅全甩给他,反而掩盖了赵国更深层次的问题。从后勤体系到战略部署,从军队管理到国家财政,赵国在长平之战前后暴露出一整套系统性漏洞。 廉颇的固守,其实是一种被动的无奈;赵括的进攻,更像是临死前的挣扎。真正的问题,是赵国根本没有为一场长期战争做准备,却选择了继续硬扛。 回首今日所观这段历史,众人多仅铭记赵括“纸上谈兵”之名,却轻易忽视赵国落败之根本缘由。其实,赵国真正折戟之处,恰是自身制度之僵化与战略之短视。 秦国能赢,不是因为他们有白起,而是因为他们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而赵国,光靠一腔热血和历史荣光,是打不赢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战争的。
公元前255年,天下大势仍不明朗!秦国702万,楚国606万,赵国454万,韩
【1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