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

史鉴奇谈 2025-10-01 12:00:46

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罗斯的气,中国的炉,钱不走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率九成以上——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今天的中俄往来,早没了旧时代的剑拔弩张。俄罗斯的原油顺着管道源源不断涌来,中国的管网系统稳稳接住这份能源补给。2024年一年,俄罗斯就给中国送来了1.0847亿吨原油,占了中国全年进口量的近两成,它已经稳稳坐上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的位置。   天然气的流动更见规模。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从黑龙江黑河一路铺到上海,这条五千多公里的管线自2019年通气以来,累计输气量早突破了800亿立方米。2025年满负荷运转后,它一年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足够1.3亿户家庭用上一整年。   俄罗斯的气进了中国的炉,烧出的是工业生产的动力,也是千家万户的温暖。这种供需匹配的默契,比任何口号都实在。   能源贸易的背后,是结算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前绕不开的美元霸权,现在在中俄贸易里成了“可选项”。2024年的中俄双边贸易里,本币结算占比直接冲到了95%以上,人民币和卢布的直接兑换量比前些年翻了三倍。   钱不用换几道手,直接从中国企业的账户流进俄罗斯商家的口袋,省下的手续费和汇率损失,都变成了双方实打实的利润。这种玩法,跟所谓的“站队”压根不沾边,纯粹是生意人算清了账的选择。   贸易的盘子早不止能源这一项。俄罗斯的巧克力、婴儿奶粉摆满了中国超市的货架,绥芬河口岸的俄罗斯商品集散地里,各类零食饮品琳琅满目,2024年就有900多家俄罗斯贸易企业扎堆在中国开业,数量是两年前的两倍多。   中国造也在俄罗斯市场扎了根。中国智能手机在俄罗斯的份额从2022年的50%涨到2024年的86%,11个中国汽车品牌直接冲进俄罗斯乘用车销量榜前15名。从家具鞋帽到机械设备,中国商品成了俄罗斯市场的硬通货。   2024年的中俄贸易额飙到244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组数字背后,是能源换制成品的互补格局在稳稳支撑。   合作早就从简单买卖升级到了产业链深度绑定。中国企业深度参与俄罗斯亚马尔LNG项目,把模块化建设的国产化率从首期15%拉到三期45%,顺带带动了超50亿美元的设备出口。   华电集团在俄罗斯建的捷宁电站稳稳发电,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还在规划中,未来它经蒙古每年能再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到中国。远东线路也计划2027年投运,加上已有的管线,未来俄罗斯对华输气量有望逼近每年1000亿立方米。   这些项目不是一纸空文,是挖土机挖出来的管道,是工厂里造出来的设备,是真金白银堆起来的合作根基。   这种务实合作,给中国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中俄东线贯通后,中国正式拼齐了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东部沿海的天然气供应有了稳定来源,每年能减少1.6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俄罗斯油气占中国进口的份额从2014年的12%涨到2023年的18%,能源供应链的韧性肉眼可见地增强。对俄罗斯来说,中国市场填补了欧洲留下的缺口,让它在国际制裁的压力下有了喘息的空间。   双方都在这场合作里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平等交换的本质,跟依附性的“站队”有着天壤之别。   历史账要算清,现实路更要走稳。中国人没忘过去的土地之痛,但更懂今天的生存之道。   俄罗斯有资源,中国有市场有基建能力;俄罗斯需要稳定出口渠道,中国需要能源安全保障。人民币结算打破了美元束缚,跨境管道搭建了物理桥梁,这种基于现实需求的合作,比任何意识形态捆绑都牢固。   2025年双方签署的能源合作路线图,把原油贸易量进一步提升,北极LNG—3项目也提上日程,北极航道的开发还能缩短运输时间。这些动作都在说明,两国的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布局。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交往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记着历史是为了不犯同样的错,务实合作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官方信源:《中俄推动能源高质量互利合作》,人民日报,2025年5月12日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