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石井镇的酒楼里热闹非凡,日伪军高层正推杯换盏,没人注意到角落里那个黑

寒江孤影呢 2025-10-01 13:22:26

1943年,石井镇的酒楼里热闹非凡,日伪军高层正推杯换盏,没人注意到角落里那个黑脸膛、高鼻梁、吃得满嘴流油的大个子。就在这时,一个日军军官凑过来问了句:“你是谁?”他擦了擦嘴,笑着说:“朱副大队长的人。”下一秒,整个宴会大厅炸了锅。 时间倒回到几小时前。天刚蒙蒙亮,石井镇西口的集市上挤满了人。孟庆友戴着大草帽,背个布袋,混在人群里晃悠悠进了镇。 他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侦察排长,这次的任务可不简单,混进敌占区,搞到日军即将“扫荡”的详细情报。 这镇子不大,却是日伪在鲁东南的要地,敌人把它当据点经营了好几年,防得死死的。镇口张贴着一张张告示,上面写着“缉拿八路孟庆友,赏银1200元”。 这不是第一次他看到自己“挂榜”,可这次不一样,小命悬在一线,稍有不慎,就得栽在这。 还没等他进巷子,就撞上了个熟人——伪军连长侯某。这人他认识,俘过一次,放过一马。侯连长眼睛一瞪,当场就喊:“抓住他!是孟庆友!”集市顿时乱作一团。 孟庆友反应极快,拉着随行战士一头钻进路边茅厕,三两下换上伪军军官制服,帽子一压,脸一板,出来后谁也没看出破绽。 他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化装潜伏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可问题来了,他藏身的地方太近了,躲是躲不掉的,得想个反杀的法子。 这时,他听说日军中队长小野正在酒楼里设宴,召集各据点伪军头目“商讨治安大计”。换句话说,就是准备怎么对付八路。 孟庆友心里一动:这不正好是情报集中的地方吗?干脆直接杀进去,混吃混喝,还能顺带把情报搞到手。 他大摇大摆进了酒楼,站都没站,直接坐下开吃。鸡腿、烧鸡、黄酒,一样不落。他知道,只有吃得像真的,才没人怀疑你是假的。 但他吃归吃,耳朵却一直竖着,时不时朝几个军官那边看一眼。 “这次扫荡,重点在莒南一带……兵力从东线调过来……时间定在月底。” 这些话他听得一清二楚,脑子飞快记下。 正当他吃得兴起,一个日军军官走了过来,盯着他问:“你是哪儿的?”他一点不慌,声音不大不小地说:“石崖据点朱副大队长的副官。” 这名字不假,朱信斋确实是个叛徒,还真有人信了。 可小野不傻,越看他越觉得不对劲,低头咬耳朵打听了几句,脸色一变,猛地站起来大喊:“抓住他,他就是八路,孟庆友!” 宴会厅里顿时乱成一锅粥,日伪军官拔枪的拔枪,翻桌的翻桌。 孟庆友却早有准备。他站起来,举杯笑说:“我去方便一下。”说完就向厕所走去。 进门的那一刻,他从腰间摸出一颗手榴弹,拔了弦,挂在门后钩子上。谁要追进来,先得挨一炸。 果然,追兵紧跟而至,一脚踹门,轰的一声响,前排几个伪军当场倒下。此时孟庆友已翻过后墙,脱掉伪装,穿小巷绕出镇外。 镇外树林里,他的战士早就等着,见他现身,赶紧接应。可日伪不死心,出动数十人追击。他们一边跑一边换藏身地,最后在一户地下党员家中藏了三天三夜,才算躲过一劫。 但事还没完。 回部队的路上,偏偏又撞上侯连长带兵巡逻。孟庆友不动声色,走上前一把夺枪,把侯连长制服在地。侯连长吓得脸都白了,孟庆友没多说,直接把人押回根据地。这一仗,他是彻底翻盘。 等他把情报交上去,部队立刻调整部署。几天后,日军按原计划发起扫荡,却发现八路早有准备,不但没捞到便宜,还被打得灰头土脸。 这就是孟庆友,一个靠胆识和脑子在敌人心脏里转圈的人。 后来,他因为这次任务被评为“战斗英雄”,还多了个称号——“捕敌神枪手”。可他从没把这事挂嘴边,每次说起都笑:“我就是吃了顿饭,顺便带回点消息。” 他吃的是饭,拼的是命。 1970年代,这位传奇侦察兵因病在北京离世。可他的故事,却在老战士口中一代代传下去。 枪声早已远去,但那顿饭的余韵,至今都让人拍案叫绝。

0 阅读:502
寒江孤影呢

寒江孤影呢

自我否认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