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我曾做过预测,C系列+B系列,会让零跑2025年第三季度前后实现月销6-8万辆,D系列会让零跑实现规模同时向上发展。很多人在那个时间点不理解,甚至不相信。现在大家看到预测成了现实,零跑9月销量交付超过6.5万辆,很多人都在疑问凭什么?我想答案还是要先看看零跑手里还有什么牌?规划了什么技术?零跑怎么去实现自己的规模化?
第一、零跑现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不断迭代的技术,持续带给未来规划产品的市场高质价比。零跑六大域自研的核心价值,在于在成本和效率上形成整车制造话语权。
起家于安防精密电子仪器的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对于集成有着天然的技术积累优势。通过对70%核心技术的自研,零跑控制着整车核心供应链与成本,并且在高度集成这一核心优势下,做到整车线束比其他车企更短、电驱集成更强、电池空间利用率更高、芯片算力运用能力更强,从而实现整车更轻量化、成本高效化、供应链议价能力与产品迭代更快、消费者购车成本更低、享受到的配置与技术更新更好。零跑的产品竞争力,是通过技术而不是降本做出来的。例如零跑C16搭载的激光雷达和8295芯片,在15万元新能源大六座SUV市场绝无仅有。因此,消费者对零跑产品的购买感知更强。
第二、在平台集成下,零跑的整车技术与零部件共享率超过80%,打穿市场是核心竞争力。
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技术垂直整合与迭代,零跑将C系列产品逐渐在12万、15万和16万不同细分电动SUV打造成为核心消费产品。通过纯电和增程满足不同需求,打穿了市场与渠道。去年我就分析过,接下来的2025年,零跑将在10万-15万市场推出3款B系列产品,继续通过技术打穿这一细分市场。未来,零跑的A系列会面对10万元内市场继续矩阵化推出产品。在对20万以内市场实现彻底战略落地后,零跑才会推出20万以上的D系列产品。在产品战略的清晰度上,没有一家车企能比零跑更聚焦。相比零跑,许多造车新势力沉醉于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一年推不出一款产品,在市场机遇和消费认知上丢失了很多机会,让自己的企业运营效率越来越低,商业模式变线和轮转越来越难。
第三、零跑把占领心智作为核心竞争力,要求自身产品和技术不仅不断出新,还要让所有产品常用常新。
从造车那一天开始,朱江明曾对新能源汽车三电和智能硬件算过账。按照摩尔定律18-24个月的迭代周期,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轮转周期也必须符合这一逻辑,这就意味着车企不仅要按照摩尔定律推出整车产品,还要按照结合市场需求迭代软硬件技术。
例如零跑的电子架构迭代周期,2019年推出LEAP 1.0时代的分布式电子架构,2021年推出LEAP 2.0时代的域集中式电子架构,2023年推出LEAP 3.0时代的中央电子架构,再到现在的4.0时代架构。细心的人可能发现,零跑的电子架构迭代完全按照摩尔定律迭代周期发展。
和技术迭代同步,零跑C系列通过2年时间打穿20万SUV市场。随着去年巴黎车展零跑发布B系列首款产品,零跑的B系列和C系列今后所有车型将按照新的电子架构搭载更新的芯片、电池与电驱。就拿B10来说,这款新车将搭载8295芯片智能座舱、8650智驾芯片+激光雷达高阶智能驾驶,这在同级别车型中没有对手。加上Leap OS 4.0车机系统的应用,能够提升B10的智能座舱体验,为15万以内市场用户带来算力运用最强、使用体验最流畅的交互体验。需要强调一点,零跑的新技术不会只用在新的战略车型上。通过平台技术共享优势,所有车型未来迭代产品将同样和新系列产品享受一样的电子架构、智能配置。
第四、零跑的规模化背后有一个被外界忽视的核心思路。过去造车,一套技术的市场红利期是数年,所有车企一般通过规模化规划自己的0-100战略。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的创新必须不断重复0-1或1-10的周期,要做到技术创新与垂直整合越变越快,而不是围绕自身的某一优势逐高逐深。过于迷恋自身的商业技术,可能就会与市场和整个技术链条脱节。一旦心智被其他企业占领,即使产品技术再好,但在消费者眼里也是模仿者。说得通俗些,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商业和消费模式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从这个角度看,零跑的产品占领了技术心智,零跑的规模也来自于自己的渠道力。通过对渠道的整合与开发,零跑不醉心于直营、分销某种销售模式,而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展开不同渠道的建设,保证直营渠道占比不下降、高效的分销渠道快速发展,让高质优价的产品快速与消费者产生连接。截至2025年6月,零跑汽车全球门店数量已突破1500家,其中海外渠道达600家。随着海外去年开始正式宣布上市,T\C\B三个系列陆续投放欧洲等市场,零跑海外模式将反哺国内市场,形成两条腿走路的第一家造车新势力,又是一次心智占领。
第五、理解了技术、产品和渠道,我们来看看零跑的规模裂变逻辑。目前,零跑月销量超过6.5万辆。随着Lafa5订单不断提升,零跑有望在10月订单量超过7-8万辆。随着D系列产品今年年底亮相,零跑明年二季度前月销量超过10万辆是一个预见性的事实。届时零跑将在1-2年内形成一个百万体系市场是可以看得见的方向。
第六、零跑在技术端仍然在不断布局。朱江明作为创始人,不断围绕电池、电驱、电机、电子架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做六个领域的自研迭代。尤其在智能化领域,零跑将过去跟跑的这一技术开始提升优先级。通过自研解决与整车匹配的效率和成本,在规模提升带动的数据算力下,抓住这轮智能驾驶的市场机会。
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是汽车已经不再是制造业时代全球统一制式的工业品,而是根据不同区域的驾驶需求、智能需求和法规需求,实现区域化的现地开发与制造,这是零跑在与斯泰兰蒂斯销售合作同时,对自身技术与产品适配全球的一个核心业务。从这两个方面看,零跑的迭代仍然按照摩尔定律周期要求自身的发展。
在消费降级、逆全球化、经济波动的大环境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满足消费实际、符合经济规律、适应中国全球化实际情况的商业模式。当前,中国人人都想做极端创新本身不是坏事,但现实是不可能出现10000个华为。中国经济与市场创新,首先应该满足的是符合中国与产业现实需求。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人人都可以有一个华为梦,但人人必须要走零跑这条路,务实创新,尊重规律,聚焦战略,打穿市场,注重效率,占领心智。零跑月销破6万创新势力新纪录零跑汽车9月全系交付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