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变馒头,绝对可以打败美帝国主义![送心] 2021年9月,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论文。这篇论文的标题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内容却让全球科学界为之震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用二氧化碳、氢气和电能,成功合成出了淀粉。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不需要土地、不需要阳光、不需要等待漫长的生长周期,人类第一次在工业反应器里造出了我们每天都在吃的主要食物成分。 马延和团队的突破点在于设计了一条全新的化学反应路径,自然界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需要经历大约60步生物化学反应。而这个人工路径只需要11步反应,就能完成同样的转化。 更关键的是效率提升,这套人工系统合成淀粉的速率,是玉米等农作物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按照理论推算,一个一立方米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五亩玉米地的收成。 2015年前后,团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的耕地面积是有限的,淡水资源也在日益紧张,如果未来人口继续增长,粮食从哪里来? 传统农业确实面临着巨大压力,全球农业用水占据了淡水资源的绝大部分,而可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更重要的是,气候变化正让粮食生产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极端天气、干旱、洪涝,都会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把粮食生产从田野搬进工厂。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它不依赖气候条件,无论沙漠还是极地都可以建设生产设施。其次,它能大幅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再者,它还能消耗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为碳中和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当然,从实验室到餐桌,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这项技术最大的挑战是成本。马延和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实验室合成淀粉的成本还比较高,要实现商业化应用,需要持续优化工艺、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已经将淀粉生产强度提高了136倍。这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反应器,产量是最初版本的136倍。虽然距离经济可行性还有差距,但进步的速度令人鼓舞。 另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安全性,人工合成的淀粉能吃吗?从分子结构来看,人工合成淀粉和天然淀粉完全一致。但要真正作为食品上市,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估和审批流程,这是任何新型食品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合成出的主要是直链淀粉。这和我们日常食用的淀粉有些不同,大米、小麦中的淀粉既有直链也有支链。这意味着,即使技术成熟,用它做出的馒头或面条,口感可能和传统的不太一样。但这不影响它作为基础营养物质的价值,后续可以通过配方调整来改善口感。 这项技术的意义,或许要放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看清。就像一百年前,当人类刚刚学会合成氨肥的时候,很多人也质疑它的必要性。但正是合成氨技术,让地球养活了几十亿人口。 人工合成淀粉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至少,它为人类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科学的魅力就在于此,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设想,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从实验室的几毫克样品,到工业化生产,再到最终走上餐桌,这条路或许还需要十年甚至更久。但方向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时间和耐心。 你觉得十年后,我们的超市货架上会出现这种新型淀粉制品吗?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是作为传统食品的补充,还是会催生出全新的食品品类?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不远的将来。 网友热议: “这下喝西北风真能管饱了!”“以后饿不着了,张嘴对着天就行!” 这是“人类的希望”、“科技改变未来”的实在例子,尤其对解决粮食短缺和环保问题有巨大潜力。 “这馒头蒸出来会不会像意大利面那么劲道?” “不是地里长出来的,总感觉不像‘真粮食’”。 “现在合成淀粉比玉米淀粉贵一倍,啥时候能便宜?” “技术是好技术,但从实验室到超市,还得过成本关、量产关、大众接受关……” “这技术要是成熟了,是不是以后在沙漠、在太空都能造粮食?” 互动提问: 假如未来“空气馒头”真的上市了,价格和普通馒头差不多,你会愿意把它当成日常主食吗?为什么?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想法!
一旦美、中、俄之一率先掌握核聚变可控技术,后果会有多可怕?就这么说吧,谁要是真掌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