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还是太朴实了,都是过日子的,一看到央视报道说我国2030年有望实现核聚变,很多中国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什么通过控制能源,进而一统天下,掌控世界;也不是什么建宇宙飞船,飞向太空,征服银河,征服宇宙。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以后用电是不是要免费了?什么空调开24小时,电车开到哪儿就在哪儿免费充电,哪里都有免费的插座,想用电随便用......或者是一分钱一度电啥的。 先看核聚变这事儿的底气在哪。合肥科学岛上的 EAST 装置早把 1 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稳住了 1066 秒,刷新世界纪录的同时,也让星环聚能这样的企业敢拍胸脯说 2030 年能搞出示范电站。 更实在的是四川的 “中国环流三号”,已经能实现 1.5 亿度等离子体运行 300 秒,还同步发了电,算下来运行成本降到了 0.18 元 / 度,快赶上煤电价格了。 连美国都预测他们 2045 年激光聚变电价能到 0.37 元 / 度,咱们科学家直接说能做到他们的一半,这数据一出来,老百姓自然会算自家的用电账。 中国人对电费的敏感,全是被日常开销磨出来的。就说武汉的熊女士,开新能源车两年多,以前在快充站抢车位,20 点到 22 点充电要 1.2 元 / 度,充满 80 度的电池得花 96 元,后来装了家用桩选分时电价,夜间 0.43 元 / 度的低谷期充电,一次就省 60 多块。 这可不是个例,现在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早破亿了,光充电这一项,每个车主一年就得花几千块。 再算家庭用电,普通三口之家每月差不多 150 度电,按当前 0.58 元 / 度的平段价,每月电费近百块,夏天开空调能飙到两百多。要是核聚变真能把电价压到 0.1 元 / 度以下,每月电费才十几块,这笔账谁都会算。 老一辈更清楚电的金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地方夏天拉闸限电是常事,晚上看电视看到一半突然黑灯,风扇停转的闷热劲儿让人记一辈子。后来虽然不缺电了,但电价始终是家庭支出的固定项。 有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居民人均电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 2.3%,看着不多,可架不住柴米油盐样样要花钱,能省一点是一点。这种对 “省钱” 的执念,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接地气。 再看大家畅想的 “空调开 24 小时”“随便充电”,全是当下的小遗憾。夏天怕费电,老人总把空调温度调到 28 度以上,孩子热得直冒汗也舍不得调低;冬天用电暖气,电表转得比钟快,晚上睡觉都得咬牙关几小时。 新能源车车主更是有 “续航焦虑”,跑长途得提前查充电桩,看到 1.5 元 / 度的高价桩也得硬着头皮充,要是真像想的那样 “哪里都有免费插座”,谁还会为充电发愁。 对比那些 “掌控世界” 的想象,中国人的视角太实在了。美国搞激光核聚变,表面说发电,实则藏着核武器实验的心思,连实验室自己的报告都写着为核储备服务,可咱们的托卡马克路线从一开始就盯着 “发电过日子”,EAST 的 15 万次实验全奔着 “稳定供电” 去的。这种差异就像有人买工具箱想当武林高手,中国人却先琢磨能不能修家里的桌椅板凳。 更有意思的是,核聚变的原料压根不愁。氢的同位素氘在海水里到处都是,1 升海水里的氘聚变能放出相当于 300 升汽油的能量,随便抽点海水就够发海量的电。 科学家说这是 “终极能源”,老百姓听不懂术语,只知道 “原料够多、发电够便宜”,自然就联想到 “用电不花钱”。这种朴素的联想,比任何科学解读都更贴近生活本质。 现在网上聊核聚变,最高赞的评论总离不开 “电费”。有人说 “以后冬天地暖 24 小时开,再也不用裹棉袄看电视”,有人算 “电车随便开,一年能省出个手机钱”,还有人盼 “农村老家的电采暖再也不用心疼电费”。 这些想法没有半点野心,全是过日子的细碎期盼。毕竟对中国人来说,所谓的 “好日子”,从来不是征服远方,而是家里的灯常亮、空调常转,出门充电不用看价格,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踏实,才是最实在的幸福。
外媒:中国正在快速推进核聚变技术,若成功将影响全世界!据外媒报道,目前中国正
【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