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毛主席在,自卫反击越南战是否伤亡会大幅诚少? 在79年至89年对越反击和两山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02 22:44:03

如果毛主席在,自卫反击越南战是否伤亡会大幅诚少? 在79年至89年对越反击和两山轮战中,我军由于新兵多,不熟悉环境,虽然总体赢小越南不成问题,但伤亡不少,令人心痛。 毛主席以军事战略家著称,秋收起义、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二万五长征、北上抗日、三大战役打垮国民党蒋介石、抗美援朝逼迫美国停战、平定西藏叛乱、轻松战胜印度、保卫珍宝岛、援越抗法抗美,次次战争都打得漂亮,几乎所向披糜,似乎还未遇到对手。 如果主席,是否会让越南臣服? 中越这场仗,1979年那一场,打得快,退得也快,但后劲很长。 起因是多年的兄弟关系翻了船,不是闹矛盾那么简单,是彻底反目。 原本这段关系算是有过真感情的。抗法时中国出人出钱,抗美时更没少投。几十万工程兵去了越南,修路修桥,还搭进去不少命。越南从法国手里拿回家园,后来又从美国手里夺回南方,也算是靠着中国托了底。 但感情这事儿,经不起细算。1954年,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拉了越南一把,却也让他们停住了往南的脚步。想统一,被摁住了。表面上笑着,心里咽不下那口气。过几年,越南转向苏联,话也不太好听了。 到1975年越南统一,全国上下飘着胜利气儿。可没多久,华侨问题爆了。五十万华人,一夜之间成了“间谍”,被扫地出门。很多人拿不出黄金,被关、被打,能逃的就逃,逃不到的,死在路上。中国那边看得明白,这不是偶然,是政策。 边境也不安生。小冲突不断,越南那边军队越站越前,南海也被他们占了几个岛礁,还修了东西。1978年底,越南干脆进了柬埔寨。中国判断,他们不是要停,是要继续往外走。 再拖下去,中国西南边境不保。邓小平那年去了美国,把情况摊开说了:要教训一下越南。美国人犹豫,怕苏联插手。中国这边早有准备,算准苏联调兵来不及,决定速战速退。 1979年2月17日,凌晨开火。解放军从三个方向打进去,目标是越南北部的军事节点。越南那时主力在柬埔寨,北方守军薄弱,防线很快就被突破。 仗打得快,但也乱。参战部队不少是乙种师,平时搞生产,战斗训练跟不上。头盔没发齐,有人戴着布帽上战场。行军路线出错、命令传不到、道路没侦查好,一路磕磕碰碰。越军有些退得快,有些死守,还有民兵和游击队夹击。 越南人打仗有一套。他们打了几十年,对地形熟,伏击多,冷枪多。有的村民表面友好,背后开枪。也有假扮平民的游击队,打完一枪就跑。解放军吃过不少亏。 部队有时直接爬上坦克赶路,省体力。可一旦遭遇伏击,下不来,伤亡重。运输伤员时也容易遭袭。通讯也有问题,有的连队接不到命令,只能靠经验顶着走。 老街、高平、谅山陆续被攻下。越军损失重,开始调兵回防。苏联这时还没反应过来,只能在舆论上发声。美国发声明呼吁冷静,实则没动手。到3月5日,中国宣布撤军,仗收了。 打下的地方大多被毁。军事设施炸了,道路桥梁断了。中国带回不少战利品,也带回一堆问题。战术暴露了短板,部队组织、后勤、通讯、防护,几乎每一项都得补课。 伤亡数字公开说是两万七千,中国这边。越南的数字没人说准,从十万到三十万的都有。多数死于炮火和轰炸。越军正规部队不如解放军,但民兵、游击队给了不少麻烦。 仗虽收了,可边境没消停。此后的两山轮战持续好几年,小规模交火不断。中国开始大规模军改,从部队结构到装备体系,一步步往现代化靠。 外界怎么看这场仗,各说各话。中国说是自卫反击,越南说是中国入侵。苏联骂中国背后捅刀,美国则观察形势变动,做了不少战略评估。东盟国家反应复杂,一面怕越南,一面也担心中国。 有人提过,如果毛泽东还在,这场仗会不会不一样。从结果看,不会。出兵是延续毛时期的外线战略,邓小平只是落实了。真要减少伤亡,不靠换人,而是得靠准备更充分。兵练得更扎实,情报搞得更细,装备跟得更上,才可能打得轻些。 这场战争不是为了吞并越南,也不是为了抢地盘。核心目的,就是打掉越南的气焰,打掉他们继续扩张的底气。让他们知道,边界不是随便越的,朋友不是随便翻脸的。 战后,中国开始和美国靠近。改革开放推进,军队现代化也拉开帷幕。这场仗,从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分水岭。 战争结束后,那些村庄烧过的屋,破的桥,还留在那里。有的伤员回了家,有的战士回不来了。教科书上的战争只有一页纸,真正经历过的人,记得每一声枪响。 晚上,边境的山谷里风一吹,枯草哗啦啦地响。有人说,像是在喊人名。

0 阅读:103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