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名考生高考作文的字迹无人能认,被请来的专家费力辨认后发现,内容也是漏洞百出,最后只拿了6分,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却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然而不久后,教他的老师直言:“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事儿还得从那年高考阅卷现场说起,当时语文组的老师批到一篇作文,卷面上的字迹像天书一样,没人看得懂。老师们反复琢磨,最后只好请来四川大学的古文字专家帮忙鉴定。 结果专家一看,这篇作文居然是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混合写成的,足足有800多字。这种写法在高考史上还是头一遭,简直让阅卷组炸了锅。 写这篇“天书作文”的考生叫黄蛉,来自四川绵阳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小时候在村里古庙玩,被钟鼎上的神秘图案吸引,从此迷上了古文字。 高中时,他遇到语文老师蒲体超,两人都对甲骨文感兴趣,经常一起钻研。黄蛉甚至能掌握七八百个甲骨文字,连老师都夸他有天赋。 可为什么他非要在高考作文里用甲骨文?原来黄蛉前一年高考失利,复读时压力很大。他听说作文阅卷时间短,就想用点“奇招”吸引老师注意。 考前他专门查过规则,发现没禁止用古文字,于是决定赌一把。考试时,他花了一个半小时写甲骨文作文,结果因为内容偏题,只拿了6分,总分428分,连三本线都没过。 事情在网上曝光后,黄蛉一下子成了“古文字达人”。有人夸他是天才,也有人骂他炒作。复旦大学古文字专家刘钊曾见过他,觉得这孩子有潜力,但基础不牢,建议他先打好基础再考研。 就在黄蛉以为没学可上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决定破格录取他,还给他定制培养方案,返聘退休教授何崝一对一指导。 可惜好景不长,进了大学,黄蛉的心思没完全放在学习上。何崝教授发现他喜欢对媒体吹牛,比如自称能读懂《文心雕龙》这种深奥的典籍,实际连基础的古文字脉络都没搞清。 导师让他踏实打基础,他却总想研究高深课题,笔记里还有抄袭痕迹。何教授多次提醒无效,最后气得辞职:这学生太浮躁,我没法教! 从“天才”到“伤仲永”,黄蛉的经历让人唏嘘。有人说高考制度僵化,埋没特殊人才;也有人觉得他走了捷径却没珍惜。 更实际的影响是,201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考答题必须用规范汉字,堵住了这类“漏洞”。 黄蛉后来淡出公众视野,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天赋与努力之间的鸿沟——再特别的才华,没有脚踏实地,终究难成气候。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甲骨文考生获高校破格录取 导师斥学风浮躁罢课》
2009年,四川一名考生高考作文的字迹无人能认,被请来的专家费力辨认后发现,内容
小怪兽说热点
2025-10-03 15:23:23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