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一身高不到一米四的女兵背着一个成年男子,翻了整整两座山,23年后,两人在一次聚会上相遇,已是省委书记的男人一把握住女兵的手:“我还没向你说谢谢呢!” 在江西瑞金一个普通村庄,1910年出生的危秀英,从小个子就特别矮小,身高不到一米四。 早年作为童养媳,生活平平淡淡。 然而,1935年发生在贵州深山的一件事,让这个平凡农村妇女的名字永远留在了中国革命史上——她硬是背着高烧昏迷、生命垂危的红军干部廖志高,从敌人的包围圈里闯出了一条生路。 说起来危秀英这一辈子,没享过几天轻松日子。当童养媳那阵,才七八岁就得起早贪黑喂猪、舂米,婆家待她不算苛刻,可“童养媳”三个字就像根绳子,把她捆在柴米油盐里,连见回亲娘都难。那时候她没敢想过,自己这辈子能跟“革命”沾上边,更别说救红军干部的命。 1931年瑞金成了中央苏区,红军队伍进了村,女战士们跟村民拉家常,说“女人也能参军,也能为国家做事”。危秀英听着心里直发热,她看着那些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女战士,穿着灰布军装,腰杆挺得笔直,再想想自己的日子,咬咬牙就报了名。没人看好她,说她个子太矮,扛不动枪也走不动远路,可她偏不服,跟着队伍学识字、学包扎,行军时别人背一包行李,她就多背个药箱,哪怕累得直喘,也从没落下过一步。 1935年红军过贵州,处境比想象中难多了。敌人追得紧,贵州深山里全是陡崖,连条正经路都没有,队伍里不少人都病了,廖志高就是其中一个。那天傍晚,敌人的枪声已经能听见,廖志高烧到快40度,昏迷不醒,战友们急得团团转,想抬却没担架,想扶他走,他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 这时候危秀英站了出来,说“我来背”。战友们都愣了,廖志高是成年男人,体重比她还沉,她才一米四的个子,站在廖志高身边还没人家坐着高。可危秀英没管这些,蹲下来就让战友把廖志高轻轻扶到背上,双手死死托住廖志高的腿,弓着腰就往山上走。 山路全是碎石子,还长着带刺的灌木丛,她走一步滑半步,裤腿被荆棘划得全是小口子,渗出来的血粘在布上,一扯就疼。走累了她也不敢放下廖志高,怕一放下就被敌人追上,只能找块稍微平整的石头,让廖志高靠在自己背上歇两分钟,再接着走。就这么一步一步,她硬是背着廖志高翻了两座山,直到跟上大部队,把人交到医护兵手里,自己才瘫在地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后来长征胜利,危秀英跟着队伍到了延安,之后又投身到革命工作里,没跟人多提过背廖志高的事。她总说“换作别的战友,也会这么做”,可她没说的是,那回翻山之后,她的腰好几天都直不起来,肩膀也被廖志高的重量压得又红又肿。 23年后的那场老战友聚会,1958年的事了,那时候廖志高已经是四川省委书记,危秀英也在地方上做民政工作。两人一见面,廖志高一眼就认出了她,快步走过去紧紧握住她的手,声音都有点发颤:“我还没向你说谢谢呢!”危秀英倒有点不好意思,说“都是老战友,哪用提这个”,可廖志高没松手,说“当年要不是你,我早就没了,这份情我记了一辈子”。 其实现在咱们聊长征,总先想起那些指挥作战的将领,却容易忘了像危秀英这样的普通女兵。她们没立过惊天动地的大功,没留下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可就是这些小个子、没名气的战士,用肩膀扛着伤员,用脚底板丈量着长征路,把革命的火种护得牢牢的。 廖志高当省委书记没忘了救命之恩,危秀英救了人也没邀过功,这就是革命年代的情分——不掺一点虚的,一条命的恩情,能记一辈子,一句“谢谢”,比啥都金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长征路上,一身高不到一米四的女兵背着一个成年男子,翻了整整两座山,23年后,两人
谈古论今朝
2025-10-03 19:45: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