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徐州会战即将打响,父子二人留下最后一张照片后,各自奔赴战场。此时,父子二人已经戎装在身,他们昂首挺胸,并排坐在一起,目光中透露着义无反顾的决绝。他们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但依旧选择慷慨赴义。 照片的主角是一对父子,都穿着军装。父亲看着四十来岁,儿子也就二十出头的样子。两人并排坐着,腰杆挺得笔直,像两棵准备迎击暴风雨的树。他们的表情很平静,但眼睛里有种东西,我琢磨了半天,觉得最合适的词是“决绝”。就是那种“我已经想好了,就这么干了,谁也别劝”的眼神。这眼神背后,是一个民族在最危难时刻的呐喊和选择。 你可别觉得这对父子是特例,1938年那阵儿,徐州周边的苏鲁皖乡村里,这样的事儿一抓一大把。当时日军刚占了南京,又往徐州扑,就想打通津浦线,把南北战场连起来,徐州要是丢了,整个华北、华东就没了屏障。 史料里记着,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当时在周边号召征兵,没搞强制摊派,可短短一个月就有十几万百姓扛着锄头、背着旧枪来报名,父子兵、兄弟兵占了不少。这对父子,八成就是从徐州附近的村镇来的,父亲四十来岁的年纪,说不定经历过九一八事变,老家在东北待不住了,一路南撤到徐州,心里憋了七年的气没处撒。 他没跟儿子说啥大道理,就可能在饭桌上叹口气,说“日本人再往前推,咱老婆孩子就没地方躲了”,儿子二十出头,本来可能在镇上学木匠,日军过来时烧了木匠铺,师傅也被打死了,没了活路也没了念想,听父亲这么说,当场就拍了桌子,说“爹去哪我去哪”。 父子俩参军时,军装可能还是凑出来的,父亲的军装袖口磨得发毛,儿子的军装可能大了一圈,得用绳子在腰上系一下。去照相馆拍这张照片,估计是父亲特意提的,当时徐州周边没几家照相馆,拍一张照片的钱够买三天的干粮,他就是想给家里留个念想——要是活着回来,就拿着照片跟家人报平安;要是回不来,家人也能知道父子俩最后是挺着腰杆的。 有人说那个年代的人“傻”,明知打不过还往上冲,其实不是傻,是没退路。当时日军的装备比咱们好太多,飞机、大炮轮番轰,咱们的士兵很多人手里还是老套筒步枪,子弹都不够每人配50发,可没人往后缩。这对父子心里比谁都清楚,此去大概率是见不到彼此了,可能父亲还偷偷跟班长说,要是自己牺牲了,多照看点儿子;儿子也跟战友念叨,要是自己没了,让战友给父亲多带点干粮。 但他们坐在一起拍照片时,没露半分怯色,腰杆挺得笔直,不是装出来的硬气,是知道自己守的不是某一座城,是身后千千万万个跟自己家一样的老百姓。现在再看这张照片,比任何史料里的文字都有冲击力——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激昂口号,就一对普通父子,用“决绝”的眼神,扛起了民族危难时的担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8年,徐州会战即将打响,父子二人留下最后一张照片后,各自奔赴战场。此时,父
谈古论今朝
2025-10-03 20:45:37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