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夸大国民党的抗战作用?8月22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为

地缘历史 2025-10-05 09:47:30

为什么不能夸大国民党的抗战作用?8月22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不能夸大国民党的抗战作用,引来了很大的争议。   你以为抗战是某一方的独角戏?其实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时间拉回到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打得猝不及防,东北三省三个月不到就全沦陷。   国民党政府呢?谴责归谴责,实质行动一个没有。   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一句话直接压死了全国的抗日呼声。   红军被围剿,抗日义勇军被打压,连吉鸿昌这种真刀真枪拼命抗日的将领,都被国民党秘密处决。   这不是个别事件,是一整套的妥协路线。   再看1933年,塘沽协定签了,华北成了日本的“特殊区域”。   1935年又来个何梅协定,直接放弃了对华北主权的控制。   在日本步步进逼的关键时刻,国民党政权一再退让,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更深的侵略。   你可能会说,那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不是也抗了吗?   没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确实喊出了“抗战到底”的口号,还在庐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谈话。   可问题来了:口号响,行动却不稳。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汪精卫出走投敌,成了伪政权的头子。   你以为他是异类?其实不止他。   1939年到1944年,投靠日军的国民党将领,少将以上有62人。   而且不光是投敌,国民党还不忘“老本行”:三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新四军大部被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差点被撕个粉碎。   抗战打着,后方还在内斗。   而且这仗怎么打的,也值得说说。   国民党坚持阵地战、正规战,打的多是“一城一地”的守护战,战略上毫无弹性。   冀察战区、鲁苏战区设了游击队,结果多是地痞流氓、地方土匪,不仅没打仗,还四处扰民。   老百姓不支持,战场自然打不赢。   不仅战术问题大,后勤和兵役更是一塌糊涂。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句话在当时真不是说着好玩的。   孔祥熙鲸吞美元公债案,1660万美元就这么没了。   军队里吃空饷成风,一个编制7000人的师,实际才3000人。   抓壮丁抓得老百姓家破人亡,重庆的高官却在跳舞喝酒。   战争不是打输了,是被活活败掉的。   说到1944年,豫湘桂战役成了滑铁卢。   短短几个月,国民党损失50万兵力,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6000多万人陷入敌手。   美国人一看:靠不住。于是开始转头支持苏联出兵,蒋介石被边缘化,成了配角。   那共产党干嘛去了?敌后游击战打得风生水起。   1937年才有5万人兵力,到1945年已经发展成91万正规军,220万民兵。   敌后战场的抗日根据地多达19块,总人口9550万。   日军56万人中,64.5%部署在敌后战场。   真正牵制日军主力的,是敌后,是共产党。   当然,国民党也不是没打仗。正面战场22次大战役,伤亡321万,确实付出了牺牲。   武汉会战、淞沪会战、长沙会战……这些硬仗打得确实艰苦。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力量还很弱,国民党抗战在战略上起到了一定迟滞作用,这是事实。   但问题是,这些牺牲是否发挥了最大效益?是否真的坚持到底?   历史没有黑白分明的答案,但底线是:不能因为有牺牲就掩盖错误,也不能因为有错误就否定全部牺牲。   把历史的复杂性简化成“国民党撑起抗战大梁”这种说法,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8月22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发文强调,不能夸大国民党的抗战作用。   共产党主张全面抗战、发动群众、敌后游击、统一战线,这是战略选择,也是真正让抗战打得持久的关键。   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妥协路线、内部腐败、反共优先,成了抗战胜利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70多年过去了,很多人只记得枪声和胜利,忘了背后的博弈和沉重。   不夸大,不隐瞒,不消费,这是我们对抗战先烈最起码的尊重。

0 阅读:112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