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对一个35岁的男人一见钟情,女孩无视家人的强烈反对,结婚后,女孩基本不做家务,丈夫: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提起陈薇,大多人第一反应都是 “人民英雄”“疫苗女神”,她研发的埃博拉疫苗守护了非洲,新冠疫苗更是冲在抗疫最前线。 可没多少人知道,这位硬核女院士背后,藏着一段跨越 30 年的双向奔赴,更藏着一个特别清醒的选择:不让才华被家务消耗。 1966 年陈薇出生在浙江兰溪,打小就是 “学霸天花板”:1988 年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3 年后拿到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02 年又拿下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 现在她是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早就是中国生物防御领域的 “定海神针” 了。 再看她的科研履历,每一页都写着 “临危受命”:2003 年非典闹得厉害,她带队研发出 “重组人干扰素 ω”,这可是中国军队首个预防非典的新药。 2014 年非洲埃博拉疫情暴发,她带着团队直奔疫区,只用 5 个月就推出全球首个 2014 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2020 年新冠来了,她的团队又抢先研发出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打响了疫苗研发的 “闪电战”。 光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就拿了 2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份成绩单,真没几个人能比。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把一辈子都扑在科研上的女院士,背后站着个全力托举她的男人 —— 麻一铭。 时间拉回 1988 年,彼时 23 岁的陈薇正攻读清华大学研究生,一次火车出行,她意外对大自己 12 岁的麻一铭,生出了一见钟情的感觉。 当初不顾家人强烈反对结了婚,婚后陈薇几乎不碰家务,麻一铭却笑着说:“她做家务,那是浪费才华!” 从那以后,麻一铭就成了陈薇的 “后勤部长”:她在实验室忙到深夜,家里总有热乎饭等着;她要去非典、埃博拉、新冠前线,他就默默收拾好行李,只说一句 “注意安全,家里有我”。 没有家长里短的抱怨,也没纠结过 “谁该多付出”,麻一铭用 “你的战场在科研,我的战场在家里” 的默契,让陈薇能毫无顾虑地往前冲。 有人说陈薇运气好,可这份运气背后,是两人特别清醒的分工:陈薇知道自己的价值在科研上,不被 “贤妻” 的传统标签绑住;麻一铭也懂妻子的才华多难得,心甘情愿当她的 “后盾”。 这种不被世俗定义的伴侣关系,比任何情话都让人觉得动人。 现在,陈薇还在生物安全领域攻坚克难,不光荣立一等功 1 次、二等功 2 次,还拿了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这些荣誉;而麻一铭,依旧是那个守在后方的人。 他们的故事其实在告诉我们:伟大的成就从来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出来的,而是有人懂你、护你,让你能毫无保留地去追逐自己的热爱。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陈薇:在偶然中找寻必然——《人物》杂志】
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对一个35岁的男人一见钟情,女孩无视家人
春秋说史
2025-10-05 10:43:23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