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的正常范围其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格,根据最新的健康标准,空腹血糖维持在3.9到6.1毫摩尔/升之间才算正常。 餐后的血糖也是有明确的标准:餐后一小时,血糖应低于11.1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则控制在3.9到7.8毫摩尔/升。只要血糖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完全不需要过度担心和刻意避免糖分的摄入。 其实,很多人对血糖有一个误区,认为控制得越严格越好。比如,糖尿病患者和血糖偏高的人群,经常为了避免血糖波动,完全不吃任何含糖食物,这样的做法看似是为了健康,实际却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长期处于过度控糖的状态下,身体可能出现乏力、头晕、情绪不稳定等症状,因为大脑需要一定的糖分供应才能正常运作。 糖分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只会“让人发胖”或“导致血糖飙升”,糖分是大脑的重要能源来源。我们的大脑几乎在不断消耗能量,而这能量的来源就是糖分。 适量的糖分摄入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帮助我们保持清醒、集中注意力,甚至提高记忆力。长期避免糖分摄入,可能会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情绪不稳,甚至出现思维迟钝的情况。 另外,适量的糖分摄入对胰岛素的分泌也有好处。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它帮助身体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过度限制糖分摄入可能导致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减少,这会干扰身体的代谢平衡,进而影响到正常的血糖控制。适度摄入糖分,有助于维持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血糖的控制也不是完全避免甜食,要做到合理的控制。对于那些血糖较为稳定的人来说,适量享受一些甜食不仅能够满足口腹之欲,还能有助于促进正常的新陈代谢,甚至增强免疫力。 而对于血糖偏高或者有糖尿病的人群,当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糖分的摄入,但这不意味着要完全舍弃糖分,是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吃出长寿密码:8种日常食物让生命更有质量一、黄金主食:玉米的养生哲学玉米
【3评论】【2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