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双料学霸李永乐,毕业后两次面试被名企拒绝,转身到北京人大附中应聘物理老师,校长看到桌上厚厚的简历,问道:“你这个高材生,为何甘愿到我们这里当老师,我怕留不住你这条大鱼呀!”没想到李永乐的一句话回答,却让校长哭笑不得。 2009年北京春末那阵儿,李永乐拿着北大物理和经济双学位、清华电子工程硕士的文凭,走到哪儿都该是被抢的主儿,可谁能想到,他连着两次栽在了名企面试上。 头一回去索尼北京总部,那富丽堂皇的大楼让他眼都直了,心里早就把这儿当成了归宿,结果面试官问他对工作有啥要求,他耿直地蹦出三个字“不加班”,这话说完就没了下文。 没过多久又去雷曼兄弟面试,人家问他咋处理零花钱、怎么选股票,他实诚地说“瞎选的”,自然又吃了闭门羹。 搁旁人身上,可能早琢磨着改改脾气、说点场面话了,可李永乐这股子实在劲儿没改,其实不是他情商低,是他骨子里认死理——工作就得有底线,说话就得实打实,这和那些企业里讲究的“变通”“圆滑”压根儿对不上茬。 有同学劝他别一根筋,说成年人的世界只讲利弊不讲对错,这话一下子点醒了他:自己确实不适合那种藏着掖着、只看利益的环境,他就适合待在有明确对错、能凭真本事说话的地方。 就这么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不知不觉走到了人大附中门口,看着穿着校服来来往往的学生,他忽然就开了窍:自己打小从好学校一路读过来,最熟的就是校园,最擅长的就是把复杂的知识讲明白,况且家里爸妈、姑姑、表姐全是老师,这教书育人的活儿简直是刻在骨子里的缘分。 更关键的是,学校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教得好不好、学生认不认可,全是明摆着的对错,这不正是他想要的地方吗? 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简历,面试时校长拿着他那摞金光闪闪的简历,皱着眉问:“你这高材生,为啥甘愿来当中学老师?月薪才4000块,我怕留不住你这条大鱼啊!” 换旁人可能会说一堆“热爱教育”的漂亮话,可李永乐没绕弯子,想起法拉第当年应聘科学助手时说“献身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回报”,他照着本心回了句:“年轻人不该把钱看得太重,人大附中能给我学习成长的平台,在这儿教书传知识,比啥都实在。” 这话让校长又好气又好笑——哪儿有学霸找工作不谈钱、只谈做事的?可恰恰是这份不掺假的真诚,让校长当即拍板留了他。 有人说他是找不到好工作才“屈就”当老师,这话纯属瞎扯,索尼、雷曼那些地方给的薪资是中学老师的几十倍,可李永乐心里门儿清:钱再多,干得不踏实、违心,那也没意思。 刚当老师头几年,他累得够呛,每天备课到半夜,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上公开课连轴转,第一次带的班还考了年级垫底,身边有同学朋友笑话他,说清北学霸混到月挣4000块的份儿上,太不值了。 可他没动摇,接着琢磨怎么把物理课讲得更生动,怎么让学生真的懂原理,这股子较真劲儿和当年读书时一模一样。 后来的事儿大伙儿都知道了,他在人大附中教出了上百位清北学生,还成了全网有名的科普达人,讲闰年、讲相对论、讲经济常识,哪儿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有人算过,他现在的影响力比好多亿万富豪都大,可他还是那股实在劲儿,说自己就是想让知识公平地传到每个渴望学习的人手里。 其实李永乐的故事特能说明白一个理儿:工作哪儿有高低贵贱之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些名企看着风光,可跟他的性格、追求合不来,就算进去了也迟早得别扭;中学老师看着普通,可既能发挥他的长处,又能让他活得踏实,这才是真的找对了地方。 再说了,给产品增值再多,也不如给人增值来得有意义——他教过的学生里说不定将来就有搞航天、搞科研的,这影响可比当一个企业高管大多了。 现在好多年轻人找工作总盯着“名气”“薪资”,忘了问问自己到底适合啥、想要啥。李永乐这事儿就摆在这儿:学历再高,不找对地方也白搭;脾气再直,找对了能容得下实在人的地方,照样能发光发热。 他当年要是为了钱改了自己的性子,可能中国多了个普通的企业员工,却少了个能把物理讲活、能影响千万人的好老师。 说到底,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不是清北学霸就非得进名企、拿高薪,像李永乐这样,找个能安下心做事、能发挥真本事的地方,哪怕起点低点儿,只要踏踏实实干,照样能活出比别人更有价值的人生。这比那些空有头衔、活得违心的“成功”,实在多了。
一位北大毕业的韩国留学生最近在节目中说出观察。他认为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2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