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专家:原来以为电磁弹射很难,因为美国的福特号航母,测试3年5个月。而福特级的第二艘肯尼迪号,更是测试5年9个月,到现在还没出港。 电磁弹射这东西,看着原理像个“超级弹弓”,靠电磁力把几十吨的战机在几秒内加速到几百公里每小时送上天,可真要造出来能用,难度比想象中大多了。 这点从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测试历程里就能看明白。 福特号作为全球第一艘装电磁弹射的航母,2017年就正式服役了,可早在2015年它就开始在港口里搞测试,用36吨重的拖车模拟战机反复弹射,这一干就是两年。 按说服役了就算完事,没想到这只是开始,之后还在接着测,前前后后加起来花了3年5个月。 那这测试为啥拖这么久,核心还是问题不断,美国国防部后来发的报告里提过,这弹射器平均弹射个四百次左右就可能出一次大毛病,比设计的四千多次故障一次差远了。 更麻烦的是四台弹射器共用一套电源,一台坏了全得停,修一次要九十分钟。 2020年一次试航时,就因为一个两百美元的小零件烧了,得拆整个电力舱才能换,硬生生修了五天,原定的战机适配测试直接推迟八个月。 本以为福特号踩过的坑,能给第二艘肯尼迪号铺点路,没想到肯尼迪号的测试更费劲。 这艘船2015年开工,2019年下水的时候,船厂还剩下35%的活三年能完工,计划2022年交付。 可实际进度差了不少,直到2024年2月才公开电磁弹射的测试视频,还是用拖车模拟的那种。 从开始测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9个月,至今都没驶出港口。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猜,就是福特号的老问题没彻底解决,肯尼迪号没法直接照搬技术。 可改起来哪那么容易,加上福特级一开始就塞了13项没验证过的新技术,系统之间兼容性本来就差,肯尼迪号作为二号舰,既要消化这些老问题,又得应对可能的新故障,测试周期自然越拉越长。 其实电磁弹射的难,根本在于那瞬间的能量控制。 要在两秒内释放相当于三十辆轿车撞墙的力道,还得平稳,不能晃坏战机里的精密设备,轻到无人机、重到预警机都得能适配。 不过同样是攻克电磁弹射这个难题,我国的福建舰走出了不一样的节奏。 作为我国首艘装电磁弹射的航母,福建舰2022年6月下水,2024年5月开始第一次海试,到完成第九次海试只用了不到17个月,这个速度比福特号26个月的海试周期快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福建舰的测试过程中没曝出什么重大故障,第八次海试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舰载机完整的弹射起飞和拦阻降落操作,第九次还直接从黄渤海转场到南海,开始更复杂的试验。 能有这样的进展,不是说我国把难题变简单了,而是技术路线选得更稳。 美国福特号用的是中压交流电力系统,福建舰选了中压直流的技术路线,这种架构能更稳地控制能量释放,不容易出福特号那种推力忽大忽小的问题。 而且福建舰的测试很讲究章法,前四次先把动力和船体稳定性摸透,第五次才开始搞舰载机触舰复飞,第七次模拟全甲板攻击调度,一步步推进,不急于求成。 光是电磁弹射系统,在陆地上就先做了数千次模拟发射,海试时更是创下过单日37次弹射无故障的记录,空警-600预警机连续弹射187次都没出问题。 现在福特号服役八年了,连隐身舰载机的实战弹射测试都没完成,而福建舰已经完成了歼-35、歼-15T和空警-600的适配测试,按照进度,很快就能正式服役。 电磁弹射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哪怕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国家,急着求成也得栽跟头。 它需要的不仅是原理突破,更得有扎实的工程积累,从储能材料到电力控制,每一个细节都得打磨到位,少一步都不行。
福建舰,这艘船牛逼的地方,不是那三条电磁弹射,而是它根本就不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2评论】【5点赞】
梁平
靠,全世界就中国一家搞定了,你说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