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位开国将军身受重伤,路上碰到一个赶驴车的老人,两人聊得开心,将军却

运赛过去 2025-10-06 00:47:06

1952年,一位开国将军身受重伤,路上碰到一个赶驴车的老人,两人聊得开心,将军却嚎啕大哭:“爸,我是您儿子啊!” 王扶之1923年出生在陕西子洲一个穷苦农家,那时候陕北黄土高原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他五岁丧母,父亲拉扯他长大,为了生计,从小就去地主家放牛。放牛的日子苦,风吹日晒,饿肚子是家常便饭,可这也练就了他一身力气。你觉得,这样的起点,会不会让他对红军特别向往?毕竟,那时候陕北红军就在附近活动,刘志丹他们纪律严明,分田地给穷人,王扶之十二岁就偷偷跑去报名,谎称自己十七岁,进了陕北红军游击队,不久转入红十五军团少共国际营。父亲知道后,没拦着,只叮嘱他听指挥。 入伍后,王扶之很快就适应了军营生活。1936年,他十三岁就入了党,那时候部队的教育让他明白,为啥要打仗,为谁打仗。长征路上,部队南下,他跟着走,经历了无数硬仗。1935年十月的劳山围城打援,是他第一次上战场。少共营攻高地,他扛着梭镖从侧翼摸上去,没枪没炮,就凭一股子胆量,冲上去擒住敌兵,缴了第一支枪。这事儿让他从普通战士调到七十五师三营。你想想,一个十二岁娃娃,面对枪林弹雨,怎么就敢这么干?是穷苦出身让他不怕死,还是红军的信念给了他底气?从那以后,他南征北战,抗日时期升到排长,参加平型关战斗,部队埋伏公路两侧,端着步枪打日军车队,炸毁好几辆卡车,歼敌上百。这仗打得漂亮,八路军名声大振,王扶之也从中尝到胜利的滋味。 抗日打完,解放战争接着来。王扶之从连长干到团长,在东北战场上转战千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他都冲在前头。部队渡河时,水齐腰深,泥浆裹腿,他指挥机枪压制敌火力点,攻克一个个据点。那些年,国民党军队装备好,飞机大炮齐上,可人民解放军靠的就是人多地熟、战术灵活。你觉得,王扶之能从基层爬上来,靠的是啥?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战场经验和对部队的带兵之道。新中国成立,他没歇着,1950年当上副师长,跨鸭绿江入朝。抗美援朝那会儿,美军有空军优势,志愿军吃尽苦头,王扶之率部在雪地里挖壕沟,研究敌情,参加多场阻击战。1952年8月2日,他在山洞里开会,敌机轰炸,洞口塌方,他被埋三米深土里。彭德怀带人挖了一天一夜,才把他救出来。伤重加上老伤复发,上级让他回国休养。这次受伤,让他头一次想家,十八年没回的家。 回乡路上,王扶之遇上赶驴车的老人,两人聊起村里变化,从解放后分田到修水渠,越聊越投机。老人说起自己儿子十二岁参军,走了十八年没音,王扶之一问名字,才知道那是自己小名王硕。父子认亲,就这么戏剧性。你说,这事儿听起来像小说,可它真真切切发生在1952年。为什么十八年不相认?那时候通信落后,部队调动频繁,王扶之从红军到八路军到解放军到志愿军,一仗接一仗,哪有空回家。认亲后,他在村里养伤几个月,帮父亲干农活,补上那些年的空白。然后,他又回朝鲜前线,继续打仗,直到停战。停战后,回国升师长,1955年授大校,1964年晋少将。那时候国家授衔,他肩上多出星星,代表着从陕北娃到将军的路。 授衔后,王扶之没闲着,国家进入建设期,他调到新疆,干了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边疆那地方,风沙大,条件苦,他组织部队修路筑坝,保障当地稳定。1969年珍宝岛事件,他坐指挥车,地图摊膝,指挥部队备战,那时候中苏边境紧张,国际形势复杂,美苏冷战背景下,中国得自保。他严谨对待,每道命令都反复推敲,避免误判。西沙海战时,他也参与作战准备,圈点航道,电话不断,确保后勤跟上。新疆建设那几年,他推土机轰鸣,部队扛钢筋,河水奔流,边疆从荒凉变繁华。他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调整,部队也从步枪到现代化装备。

0 阅读:33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