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发迹后,老家亲戚来京投奔。他没给亲戚安排差事,只说:“家里银子潮了,你们帮着晒晒。” 望着亲戚的背影,和珅露出意味深长的笑。 乾隆五十五年春,和府门前热闹起来。十几辆破马车停下,下来的全是奉天开原的穷亲戚,个个面黄肌瘦。有人抱着孩子,有人穿着补丁衫。他们连夜赶了几百里路,就为投奔和珅。 这时的和珅,早不是当年苦读的落魄少年。三十五岁的他,兼任户部尚书、御前大臣、内务府总管等要职,是权倾朝野的 “二皇帝”。 他幼年过得很苦:三岁丧母,九岁丧父,跟弟弟和琳靠族人的冷眼过日子。冬天靠典当东西换炭火,夏天在漏雨的屋里难眠。 这段经历,让他懂了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的道理。 管家来报 “老家来人了” 时,和珅正在书房临摹《兰亭序》。他放下笔,轻轻叩了叩桌案,嘴角带着笑。 第二天一早,和府正厅摆了宴席。冰糖肘子、芙蓉鸡片等珍馐摆满桌子,二十多位族人围着坐。 有人敬酒讨好,有人直接要官:“致斋,我家小子读过私塾,当书办总行吧?”“给个九品官,也能让你有面子!” 要知道,清代的书办需要担保、核实、选拔,不能随便安排。 和珅始终带着微笑,不时给人夹菜。酒过三巡,他轻咳一声,厅里立刻安静下来。 “各位远道而来,我很感激。” 他端起茶盏,“但府里的差事有规矩,随便安排会遭人闲话。倒是库房里的银锭受潮了,得趁晴天晒晒,免得生锈。” 说完,他叫管家搬出二十箱银锭,铺在院子的青石板上,让亲戚轮流照看。 起初,众人都觉得这差事轻松。天刚亮,银锭泛着光,几个年轻人还摸了摸上面的 “乾隆通宝” 字样。 到了第三天,情况变了。远房表弟王二麻子,趁家丁打盹,偷偷往怀里塞了两锭银子。 到了第五天,偷银的人已有六七个。和珅每天早上站在廊下,看着银锭慢慢减少,却一句话也不说。 这天,弟弟和琳从军机处回来,看见院中满是银光,皱着眉问:“怎么不派家丁看管?” 和珅笑着回答:“你看他们会怎么做。” 半个月后清点库银,发现少了三千多两。和珅拿出账册,在族人面前展开:“银锭晒得分量轻了,该怎么办?” 人群中有人露出愧疚的神色。王二麻子最先跪下,磕头求饶:“小的该死!再也不敢贪银子了!” 其他人也跟着求饶,有的掏出银锭放回箱子里。 和珅没生气,反而拿了五百两银子分给众人:“这是你们的辛苦钱。京城米价贵,不如回老家买些田地。” 这举动藏着心思:直接给他们钱,族人以后会得寸进尺;给他们安排官职,凭他们的能力早晚惹祸。 让他们触碰贪财的禁忌,才能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的道理,即便将来被人反咬,也能用 “监守自盗” 的说法堵住嘴。 族人走后,和琳还是不明白。和珅指着银锭说:“你忘了小时候族人怎么对我们?让他们依附我,就是养虎为患。让他们带着羞愧离开,才能断了攀附的念想。” 说完,他让人把剩下的银锭装回樟木箱,又在箱角藏了特制的防蛀香囊 —— 这样的细节,只有过过苦日子的人才想得到。 这事传开后,朝野上下都称赞和珅有谋略。有御史在朝堂上弹劾他 “纵容亲戚盗窃”,他从容回答:“只是让族人见见世面,没想到他们自己不争气。” 乾隆听了很高兴,夸他 “办事老成”。 离开京城的族人,有的回开原买了百亩良田,有的去关外做皮货生意,有几户渐渐富裕起来。 多年后,和珅在狱里对看守说:“我这辈子最恨两件事 —— 一是穷人突然有钱后的骄横,二是富人失势后的凄凉。 当年让族人晒银,既保住了他们的体面,也守住了我的底线。遗憾的是,没教他们懂:银子是靠自己挣的,不是靠晒的。” “和珅晒银” 的事,到现在还在民间流传。有人赞他聪明,有人骂他狡诈,却很少有人能体会到这事背后的辛酸。 一个人从谷底爬到巅峰,看尽人间冷暖,才知道 “舍得” 两个字最难写。那些在阳光下的银锭,是对贪欲的考验,也是对人性的追问。 就像和珅在自供状里写的:“金银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世上多数人,总要等到失去以后,才懂这个道理。
和珅发迹后,老家亲戚来京投奔。他没给亲戚安排差事,只说:“家里银子潮了,你们帮着
没睡醒的芭比
2025-10-06 18:07:49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