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写袁伟民
2.袁伟民用人、培养人的思路
袁伟民用人的思路就是用两类队员,一类是郎平那种身体条件好的队员,一类是张蓉芳、郑美珠那种技术全面的队员。
1978年世锦赛中国女排在复赛中和苏联、韩国队打成“连环套”,因为多输一局,无缘四强,最终获得第六名。当时暴露的问题就是强攻不强。袁伟民就果断把18岁的郎平调入国家队,而且立马就在当年的亚运会打了主力。当时郎平身体条件出众,但后排技术还不过关。袁伟民就是要不计成绩也要培养她。仅仅一年后,中国女排就在亚锦赛上击败日本队,第一次夺得亚洲冠军。
袁伟民用身高174的张蓉芳、172的郑美珠,是看中了她们技术全面、作风过硬。他说,身高稍矮,就要技术全面、后排突出、作风过硬,敢拼敢打。排球是集体项目,需要网上突出的队员,也需要后排出色、能攻能防的队员。构建一支强大的团队,需要有强大的整体实力,也需要有突出的队员。在郎平入队前,中国女排已经具备了进入世界前三的整体实力。1977年世界杯,中国女排和韩国、古巴打成连环套,因为日本故意输给韩国一局,最终因胜负局比值之差屈居第四。1978年世锦赛,中国队和苏联、韩国队打成连环套,再次因多输一局而无缘四强。这些都证明了中国女排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但还缺了突出的攻击点。
郎平的出色,解决了中国女排强攻不强的问题。整体实力是基础,有突出的明星球员则是全队蜕变的另一必不可少的条件。
日本女排在70年代拿到三连冠,队中有白井贵子、前田悦智子两个世界级主攻手。古巴女排拿到1978年世锦赛冠军,有波玛雷斯、佩雷斯两大世界级炮手。可以这么说,如果袁伟民不挖掘郎平,就不可能突破这些强队,拿到世界冠军。
张蓉芳是技巧型主攻手,主要依靠技巧得分,后排也过硬。1984年奥运会决赛,她拿到23分(得分+得发球权),郎平得到18分。张蓉芳主要靠的是速度+技巧,同样称得上明星球员。
梁艳身高177,看上去作为副攻并不理想,但摸高316,身体素质好。周晓兰和杨晓君身高182、陈亚琼和曹慧英身高180,在那个年代都是高大副攻。中国女排拿到五连冠,她们的拦网和过硬的后排起到关键的作用。
袁伟民除了大胆启用郎平,还有许多精彩的用人。1981年世界杯用活了老将曹慧英,曹建队后担任队长,在1977世界杯独得优秀运动员、最佳拦网奖、敢斗奖,后面腿部骨折,然后又患 了肺炎,整整一年都在养病,没有参加1978年世界锦标赛和亚运会。归队后,身体状况明显下降,只能打替补。袁伟民训练那么严格,但唯独给曹慧英开绿灯,给她适当减量。
1981年世界杯对苏联,第二局0-9落后,袁伟民用曹慧英换上陈招娣,出任接应二传。本来曹是副攻,让她打接应,是为提高拦网高度,同时稳定一传。曹上去以后,果然稳定住了一传,同时多次拦网得分。帮助中国女排16-14反败为胜,然后又以15-0拿下第三局。对美国队关键一战,袁伟民派上曹首发担任接应二传,让她和周晓兰、陈亚琼去拦海曼、克罗克特两大炮手,效果非常好。曹当时体力差一些,打到后面让她下来休息一段,第五局又让她替换陈亚琼打副攻,效果也很好。曹慧英同一场关键战,既打了接应,又打了副攻,确实是非常罕见。
最后对日本关键一战,决胜局再次启用曹慧英,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队员是一个队的宝贵财富,袁伟民对曹慧英的成功使用,堪称经典。
1982年世锦赛小组赛,中国女排0-3输给美国队。主力陈招娣、周晓兰发挥不理想,周晓兰是当年出访秘鲁时水土不服,做了阑尾炎手术,回来以后身体善明显下降,原来是世界最好的拦网手,状态明显下滑。陈招娣腰伤严重,进攻力不从心。袁伟民果断决定火线换人,用梁艳替换周晓兰、郑美珠替换陈招娣。
如果梁艳、郑美珠原来没有得到什么锻炼,袁也不可能在世界大赛启用她们。在1981年世界杯比赛中,梁艳就多次上场,担任拦网替补。1982年访美,周晓兰手术后没去,梁艳打满整个七场比赛。郑美珠同样在访日、访美比赛中多次上场,得到了锻炼,才能在世锦赛顶上去。
世锦赛后面的比赛中国女排一局都不能输,否则就会重蹈1977世界杯和1978世锦赛被对手算计下去的覆辙。梁艳发挥特别好,郑美珠的上场,让中国女排的2号位进攻活跃了起来。连续以3-0击败苏联、古巴、日本,最后决赛3-0轻取秘鲁夺冠。袁伟民世界比赛火线换主力,成为中国女排的经典。
1982年世锦赛后,袁伟民让孙晋芳、陈亚琼、陈招娣、曹慧英、杨希五名老队员离队。陈招娣、曹慧英、杨希在世锦赛上都是替补,年龄大、伤病也重,离队在预计之中。袁伟民在自传中说,陈亚琼是应该留下的,当时正处于巅峰状态,孙晋芳腰伤严重,可走可留,但留下的话,对于杨锡兰成长不利,后来还是决定让孙晋芳离队。当时 国家青年队有几个不错的副攻,袁伟民还是决定让陈亚琼离队。
后面培养年轻副攻不顺利,袁伟民又动员陈亚琼回队,但陈亚琼考虑到自己腰伤严重,婉拒了。
袁伟民在奥运会前一年半大换血,的确很冒险。当年亚锦赛0-3输给日本,年轻副攻梁艳、杨晓君发挥不理想,袁伟民就调回了老将朱玲,和周晓兰一起担任副攻替补。二传手杨锡兰也经历了瓶颈期,但袁伟民还是决定继续培养她。
1984年奥运会前访美、中日美苏四国没邀请赛中国女排取得连胜,同时还锻炼了年轻队员。在不同场次调换了许多队员。特别是在四国赛第二循环比赛中,派上替补主攻姜英、侯玉珠,让两张王牌郎平、张蓉芳休息,还以3-1击败对手,彻底打垮了对方的自信心。当时日本队也没想到中国队会血藏两张王牌,之前的准备全部落空,对于姜英、侯玉珠又不熟悉,结果连续丢分,最终佃了比赛。日本队主教练山田重雄赛后很生气,发表了许多言论,显然,双方的心理已经逆转。
1984年奥运会袁伟民用了侯玉珠担任发球替补,非常成功。对日本的半决赛中,侯玉珠关键时刻替换发球,就连续破坏对方一传,为本方连续拿到反击得分机会。决赛对美国的第一局14平后,再次替换上场,一个发球直接得分,一个制造探头球,郎平扣探头球得分,赢下了关键的第一局,并趁势3-0拿下美国队夺冠。
袁伟民的用人是非常成功的,以上仅列举最典型的几个例子。在当时的年代,许多女排队都是死打6名主力,轻易不会换人,但袁伟民用人是非常灵活的,这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