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国际奥委会那边,气氛似乎有点微妙。他们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流露出一种不太满意的情绪。 这种失望,很大程度上和几座我们熟悉的中国大都市——上海、成都、广州的“按兵不动”有关。但这事儿,真不能只盯着中国看。 在全球经济有点吃紧的大环境下,很多城市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虽然波兰、印度、印尼、墨西哥这些国家都有想法,南非更是直接递了申请,但整体的热情,远不如从前。 这不禁让人想问,当一个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精细化运营的阶段,那种不计成本办大事的传统逻辑,还行得通吗? 奥运会的光环,好像正在褪色。曾几何夕,它是向世界展示肌肉、提升民族自豪感的绝佳舞台。回想2008年,那种举国上下的沸腾劲儿,就是为了让世界看到一个全新的中国。 可现在,风向变了。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你辛辛苦苦办一场盛会,可能换来的不是满堂喝彩,而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噪音。 有人当面夸你办得好,背后却给你使绊子;有人把它当成政治筹码,动不动就嚷嚷着要抵制。这种不确定性,让潜在的主办方心里犯嘀咕。 说白了,没人想再当那个费力不讨好的“冤大头”。这已经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理性的风险评估。当“为国争光”的收益变得模糊不清时,谁都得掂量掂量。 更重要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思路也在变。他们越来越务实,更关心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而不是遥远天边的“形象工程”。 办奥运,那可是天文数字的投入,而且前提是不能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这笔钱,是用来修几条路、建几个口袋公园,还是去升级医疗设备,这些都是市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实惠。 就拿上海来说,这座城市有丰富的国际活动经验,硬件设施顶呱呱。但它也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优先事项,奥运会是不是非办不可,真得打个问号。 有意思的是,连国际奥委会自己也在调整。他们现在反复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是给城市留下能长久运营的遗产。这恰恰说明,他们也意识到,没有城市愿意再为一场14天的狂欢,背上几十年的包袱。 所以你看,无论是上海体育局明确表示暂无计划,还是成都方面回应说需要国家统筹论证,这种冷静,其实是双向奔赴的理性。 说到底,现在的申办僵局,就像一场买家和卖家的博弈。国际奥委会这个“卖方”,提供的“奥运产品”,和潜在主办城市这个“买方”的需求,出现了错位。 市场正在分化。对南非来说,“非洲大陆首届奥运”这个名号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但对于上海、成都、广州这样本身就自带光环的城市来说,故事就得换个讲法了。 它们各自都有王牌:上海的经济实力,成都的天府文化与大熊猫IP,广州浓厚的体育氛围。它们不再是单纯的“买家”,而是有能力和奥运会平起平坐的“合伙人”。 国际奥委会也明白,得给产品升级。过去悉尼的环保主题、温哥华的绿色理念,都是成功的尝试。申办成功的关键,早就不只是硬件比拼,而在于你能不能讲出一个独特且能引发全球共鸣的故事。 所以,未来的申办逻辑,必然要从“我能办”,彻底转向“我为什么而办”。 如果中国的城市未来再次拥抱奥运,那一定不是为了重复昨天的故事。它需要把奥运会,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城市发展命题里去,比如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理念的最佳实践,或是上海“智慧城市”的全球样板。 国际奥委会的“失望”,或许是个好机会。它正在倒逼所有人重新思考:在这个时代,奥运会到底应该是什么?这不仅是主办城市要回答的问题,更是奥林匹克运动自己必须面对的课题。 (信源:湘潇晨报——南非有意申办2036年奥运会!韩国、印度等多国已表达申办意向)
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
经略简料
2025-10-07 14:46: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