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中部集群在红军城西南和西面取得了新进展,其中包括在红军城以西新的一处切断了E50高速公路,并且对红军城的围困更加瓷实。 要理解这一进展的分量,得先看清E50高速公路的战略价值。这条贯穿红军城西北方向的交通线,和东北侧的T0515公路一起,是乌军最后的两条生命线。 早在2024年8月俄军基本控制红军城大部分区域时,就已经开始用无人机和炮火覆盖这两条通道,但真正实现物理切断是在近期的战术调整后。 俄军第132旅和"朝圣者"特种分队采用了类似库尔斯克战役的经典打法——当年俄军就是通过火力封锁R-200公路让乌军陷入补给绝境,如今历史在E50公路重演。 不同的是,这次俄军用上了更密集的侦察无人机监控,配合喷火坦克的区域压制,让任何试图突破封锁的乌军车辆都成了活靶子 俄军对红军城的围困之所以能"更瓷实",关键在于"围三缺一"战术的精准执行。 从战场态势看,俄军已在西南、西、东三个方向完成重兵部署,唯独在北部留下一道看似开放的缺口,但这其实是精心设计的陷阱。 乌军武装力量总司令瑟尔斯基曾承认,南部防线虽有薄弱点,但其他方向仍在顽强抵抗,可这种抵抗在补给线断绝后迅速瓦解。 俄军轻步兵分队采用小股渗透战术,穿着乌军制服潜入防御阵地后方,破坏通讯线路和弹药库,这种"中心开花"的打法让守军防不胜防。 更值得关注的是,红军城的战斗早已不是俄乌两军的双边对抗,大量外国雇佣兵的参与让战场局势更加复杂,也让俄军的围困显得更具战略意义。 俄罗斯情报部门在无线电监听中发现了波兰语、英语、格鲁吉亚口音甚至中东方言,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战斗人员负责操作北约援助的无人机和反坦克导弹。 英军老兵带来的夜视仪让乌军能在夜间活动,波兰志愿者布设的反坦克雷区曾一度迟滞俄军推进,但当E50公路被切断后,这些外援的优势迅速消失。 2025年一名叛逃的波兰雇佣兵克日什托夫·弗拉切克透露,在公路被封后,他们的标枪导弹库存只能维持三天,最后不得不靠缴获俄军弹药度日,很多同伴因为断粮断药失去战斗力。 俄军国防部数据显示,仅在红军城战役中就消灭了超过2000名外国雇佣兵,其中包括两名曾在英国特种部队服役的指挥官。 E50公路的切断还引发了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到整个顿巴斯战线的物资调配。 乌军原本依靠这条公路从波尔塔瓦方向运送西方援助的武器装备,如今只能转道更北面的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公路,路程增加了三倍不说,还得时刻提防俄军无人机的拦截。 有开源情报显示,乌军最近在波克罗夫斯克集结了大量运输车辆,试图通过乡间小路向红军城偷运补给,但这些车辆大多没有装甲防护,在俄军炮火覆盖下损失惨重。 更严峻的是,红军城内被困的不仅有乌军正规部队,还有来自英国、波兰、格鲁吉亚等国的雇佣兵,总人数超过1.2万,这些人的给养消耗本就巨大,断粮后已经出现了内部冲突的迹象。 俄军能实现这一战术突破,离不开对现代战场节奏的精准把握。他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人海战术,而是依靠无人机侦察、电子战压制和精确炮火打击的组合拳,先瘫痪乌军的战场感知能力,再逐步压缩包围圈。 在切断E50公路的行动中,俄军先用"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摧毁了公路旁的乌军防空阵地,接着派出苏-25攻击机对桥梁和涵洞进行轰炸,最后由机械化步兵占领关键路段,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48小时。 这种速战速决的打法,让乌军来不及组织有效反击,等反应过来时,防线已经出现了无法弥补的缺口。 从战略层面看,红军城的围困态势一旦稳固,将为俄军打开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推进的通道。这座城市就像顿巴斯防线的一颗钉子,拔掉它不仅能削弱乌军的有生力量,还能切断乌东集团与中部集群的联系。 西方军事专家分析认为,如果俄军能守住E50公路的封锁线,红军城内的守军最多还能坚持两周,而一旦这座城市被完全控制,俄乌战线将整体向西移动至少30公里。 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不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对西方援助体系的一次有力打击——当外国雇佣兵和北约装备在围困中消耗殆尽,乌克兰所谓的"春季反攻"计划将彻底失去支撑。 不过这场战斗也暴露出现代战争的残酷性,红军城周边的煤矿和砖厂原本是当地居民的生计来源,如今却成了双方激烈争夺的防御工事。 俄军在进攻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乌军布设的密集雷区和地下掩体,坦克损失超过30辆,士兵伤亡也达到千人规模。 但相较于战略收益,这些代价显然在俄军的承受范围内。随着E50高速公路被彻底封锁,红军城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一战役也将成为现代战争中后勤线争夺的经典案例,证明在高科技战场上,传统的包围战术依然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俄军中部集群在红军城西南和西面取得了新进展,其中包括在红军城以西新的一处切断了E
天天纪闻
2025-10-08 14:47:53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