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

晨曦初照映心暖 2025-10-08 17:02:01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董倩在中央电视台足足工作了28年,这么多年里她的主持几乎没出过差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她的主持功底和工作能力都很强。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位央视的老主持人,却遭到了不少观众的质疑。 董倩1971年出生在北京,家里就她一个孩子,父母都特别疼她,而且对她的教育特别上心。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董倩学习一直很拔尖,后来还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历史系。 1995年她大学毕业,那时候她还没想好到底要做什么工作,因为觉得自己可能不太适合研究历史,正好赶上中央电视台在招主持人。 她虽然学的不是新闻相关专业,但还是想试试,没想到凭着一股韧劲,一路过关斩将真的考上了,进央视后先在《焦点访谈》的国际组做编辑。 《焦点访谈》本身就是做深度新闻报道的节目,对编辑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这对刚毕业的董倩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刚上班的时候,董倩可没少犯难,那时候她既没社会经验也没工作经验,看着身边的同事忙前忙后处理新闻素材、对接采访事宜,自己却只能呆呆坐着,不知道该干什么,心里特别自卑,还总觉得自己跟其他同事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但董倩是个不服输的人,她没想着放弃,而是放下了高学历的架子,一点点跟着老同事学,遇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就认真分析问题所在,有不懂的就及时请教,慢慢也就适应了这份高强度的工作。 在编辑岗位干了一年后,董倩不想一直待在幕后,她想走到镜头前,成为能让观众通过她看到新闻真相的记者,所以1997年她主动调到《东方之子》做了出镜记者。 出镜记者跟编辑不一样,需要随时应对现场的各种突发情况,还得会跟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沟通,这对董倩来说是个新的挑战,但也是个快速成长的机会。 她抓住这个机会,每次采访前都提前做足功课,采访时认真倾听对方的话,慢慢积累了不少经验,进步特别快,后来在2000年又调到了《新闻调查》节目组。 《新闻调查》特别注重去新闻第一现场采访,在那里董倩的采访能力得到了更多锻炼,她也越来越成熟干练,2001年的时候还拿到了第5届金话筒奖,这可是主持界很有分量的奖项,能拿到这个奖,也说明她的能力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 本来董倩的事业看起来顺风顺水,但随着关注她的人越来越多,争议也跟着来了。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董倩作为央视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做报道,本来大家还夸她敬业,可她采访一个刚从废墟里救出来的小孩,问人家在废墟下面怎么想的、没人救的时候怕不怕时,网友就炸了,觉得她根本没考虑小孩刚从危险环境里出来的心情,太冷血了,没一点人情味儿。 2013年她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当时郎平有过带领美国女排的经历,董倩就问郎平当美国队教练打中国队的时候是不是很纠结,这话让不少人觉得不舒服,说她没考虑郎平作为教练的专业立场,也没顾及郎平对中国女排的感情。 2015年天津发生爆炸案,现场情况特别危险,很多消防员冲在前面救援,董倩采访一位消防员时,知道对方是家里的独子,还直接问要是他出点事,爹娘怎么办。 消防员听了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沉默了半天说没法回答这个问题,观众看了都觉得她是在往人家伤口上撒盐,根本没考虑消防员当时的心理压力。 到了2019年,四川凉山发生森林大火,有很多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牺牲了,董倩采访一位幸存的消防员时,连着问了三个问题:跟牺牲的战友关系好吗、当时想不想救他、现在会不会自责。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观众更生气了,觉得她根本不管消防员刚经历过失去战友的痛苦,还一个劲戳人家的痛处,网上让她滚出主持界的声音越来越大,相关的讨论量甚至超过了百万。 面对这些质疑,董倩自己有明确的想法,她觉得采访就得问到核心问题,这样才能挖掘出新闻背后的真相,才能让观众看到更真实的情况,她每次提的问题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是随便问的。 后来她还写了一本书叫《懂得》,在书里说自己虽然在采访时会步步紧逼,但心里其实也不忍心,只是觉得作为新闻人,得对事实负责。 她的老搭档白岩松也站出来帮她说话,说白岩松觉得董倩只是在用公平公正的态度给公众传递事实真相,作为新闻人,客观理性是基本准则,董倩做到了,只是这种方式可能让一些观众难以接受,所以才会引来争议。 董倩也没因为这些争议就放弃自己的工作,2020年武汉爆发疫情,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冲到新闻前线,在武汉待了90多天,有时候为了拿到第一手采访内容,一次采访就能持续20多个小时,她自己说这么做是本能,也是因为想完成自己作为记者的采访目标,不想错过重要的新闻。 其实董倩的能力没人否认,她在央视28年,主持几乎零失误,还拿过金话筒这样的重要奖项,专业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她的采访方式太直接,甚至有些尖锐,让很多观众接受不了。

0 阅读:35
晨曦初照映心暖

晨曦初照映心暖

晨曦初照映心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