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骨头硬?因为他是真有钱!鲁迅工资之高,是你难以想象的,1912年鲁迅进

斜烟白兔 2025-10-08 20:10:01

鲁迅为什么骨头硬?因为他是真有钱!鲁迅工资之高,是你难以想象的,1912年鲁迅进教育部,月薪60大洋,那时候北京房租平均每月1大洋,一碗阳春面才几分钱! 鲁迅祖上出过进士。可后来家道中落,父亲病倒,他小小年纪就得扛事儿。1909年回国后,在北京混日子,先是绍兴会馆教书,月薪不过几十大洋,勉强糊口。1912年,机会来了,进教育部当佥事,起步就是60大洋。 那时候,北京城里普通职员月入二三十大洋,北洋政府下的小吏也才那么点。鲁迅这60大洋,够他租60间屋子,或者请上千人吃碗面。阳春面那会儿才3分钱一碗,猪肉一斤1毛2,他一顿饭钱能顶别人一周开销。 教育部这活儿稳当,从佥事干起,负责编教科书,接触文化圈子广,工资也水涨船高。1918年《狂人日记》一发,他名气起来,收入就开始多条腿走路。别以为文人就穷,鲁迅这头,工资是底子,写作是加码。 教育部后期,他的薪水稳在240大洋左右,即便拖欠,实发也200出头。搁北洋工人每月2大洋的水平,这差距大得像沟壑。鲁迅没少为这事儿感慨,那年头底层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他却能寄钱回家,帮兄弟置地。 工资这玩意儿,表面风光,实际教育部常欠薪,他得精打细算。可正因为起步高,他从不愁吃穿,早早养成独立习惯。进教育部头几年,他在北京租屋,生活简朴,但那60大洋让他有底气接触新思想,翻译外文书,慢慢积累人脉。 这薪水不光是钱,更是敲门砖,让他从底层文人爬到文化骨干。别人为5大洋打工,他拿60,时间多出多少?多出的空儿,全砸在读书写字上。 鲁迅日记里常记账,显示他从不乱花,早年多攒着,预备不时之需。这份经济底子,奠定他后来的硬气。教育部这阶段,工资虽高,但还不是巅峰,等他跳槽大学,数字就更吓人了。 工资涨势凶猛,鲁迅的职业路径像坐火箭。1926年,他南下厦门大学,当研究教授,月薪直奔400大洋。那时候厦门大学刚建,蔡元培拉他去,条件优渥,教授圈子月入三四百算顶尖。鲁迅干了半年,教古籍,带学生,但学校管理乱,欠薪成常态。 他一气之下甩聘书走人,400大洋说扔就扔。接着中山大学,广州那边,1927年他任教务主任兼国文系主任,月薪500大洋。广州热带气候,他适应快,忙着改革课程,工资高到能养一大家子。北洋时期,北京教授平均200大洋,他这500,超出两倍多。

0 阅读: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