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调理抽动症,第一步是滋阴,张仲景有一张生津方,止抽太快了 明明之前挤眉弄眼的症状减轻了,怎么一入秋又开始清嗓子、耸肩?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症状变严重,而是季节特点撞上了孩子的体质问题。 通过一个真实案例,给大家讲清楚其中的关键。 之前接诊过一个8岁的女孩,抽动症状断断续续快1年了,最开始是频繁清嗓子,后来发展到挤眼、歪头,最近秋天一到,又添了吸鼻子的新毛病。 家长说,孩子从小就容易口干,秋天更明显,晚上睡觉还爱盗汗。之前试过一些调理方法,效果时好时坏,家长急得不行,经人介绍找到我。 刻诊时我观察到,孩子舌质偏红、舌苔少而干,摸脉发现脉象细数。 很明确:这是典型的阴虚阳亢。秋天天气干燥,燥邪导致阴虚更甚,阳气失去制约而偏亢,扰动筋脉,导致抽动反复甚至加重。 调理的首要任务,不是直接止抽,而是先滋阴生津。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到了张仲景《伤寒论》里的经典生津方——黄连阿胶汤加减。 二诊时,家长反馈孩子口干的情况明显减轻,晚上盗汗少了,清嗓子的频率也低了。说明阴液在慢慢恢复,阳气亢盛的情况有所缓解,于是守方微调,继续让孩子服用。 三诊时变化更明显:挤眼、歪头的症状基本消失,会偶尔清一下嗓子,手脚抽动已经完全没有了。 在不断调理下,家长笑着说孩子的抽动症状全没了,晚上睡觉安稳,口干、盗汗的问题也彻底好了。 很多家长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秋天调理抽动症,第一步要强调“滋阴”? 从孩子的体质来看,阴虚阳亢型抽动症的核心问题,是阴液不足,阳气偏盛。中医讲阴主静,阳主动,阴液就像身体里的水,能制约阳气、濡养筋脉。 如果孩子本身阴液少,比如平时容易口干、盗汗、手心脚心热,阳气就容易冒头,像没了水的火苗一样四处窜动,而筋脉需要阴液滋养才能保持稳定,一旦阴液不够,筋脉失养,再被亢盛的阳气扰动,就会出现不自主的抽动——比如挤眼、清嗓子、耸肩、手脚抽动等。 再看秋天的特点,秋燥是主旋律,燥邪最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本来就阴虚的孩子,秋天里阴液会被进一步消耗,相当于火上浇油,阳气会更亢盛,筋脉失养的情况也会加重,所以抽动症状才会在秋天反复甚至加重。 而张仲景的黄连阿胶汤,正是针对阴虚阳亢的经典方,止抽效果快,核心就在于它能精准解决阴液不足、阳气偏亢的问题。 方中的阿胶、白芍能滋阴养血,补充身体耗损的阴液,就像给“烧干的锅”加水;黄连、黄芩能清泻亢盛的虚火,让“冒头的阳气”降下来。整个方子一边“补水”,一边“降火”,阴液补足了,阳气不亢了,筋脉得到濡养,抽动自然就能缓解。 当然,调理阴虚阳亢型抽动症,除了用黄连阿胶汤加减,日常护理也很关键。 秋天要注意给孩子滋阴润燥,比如多吃些梨、百合、银耳等滋阴的食物,少让孩子吃辛辣、油炸的热性食物,避免进一步耗伤阴液;同时要控制孩子看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用眼过度、精神紧张,这些因素都可能加重阳气亢盛,诱发抽动。 最后想跟家长说,抽动症反复不可怕,关键是找对病机、用对方法。只要坚持调理、做好日常护理,孩子的抽动问题一定能慢慢改善,让家长少些焦虑,孩子多些自在。抽动障碍 抽动症
从“头汗”辨水结胸:一则医案揭示中医辨证精微北宋年间,名医孙兆遇一奇症:患者俞伯
【2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