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沈逸说,精英们把子女和存款都押在美国,一旦中国科技追上,那张绿卡就贬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0-09 10:33:19

复旦大学教授沈逸说,精英们把子女和存款都押在美国,一旦中国科技追上,那张绿卡就贬值,他们真正怕的是中国赢。   这话听起来扎心,但细想一下,确实点到了一些人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这些人不是普通人,大多是企业高管、知名学者、大公司老板,手里握着资源,说话也有分量。   可他们的选择却很耐人寻味——孩子早早送出国,资产悄悄转移到海外,自己在国内风光无限,生活优渥,却始终在给自己留“后路”。   他们嘴上可能也谈爱国,也说看好中国发展,可行动上却把最值钱的东西都放在了美国。   这种矛盾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层的不信任。   他们不相信中国能在科技上真正追上来,更怕有一天中国真的赢了,自己押错宝。   在美国的资产,尤其是那张绿卡,对他们来说不是简单的身份证明,而是一张“保险单”。   只要孩子在美国落地生根,哪怕国内有风吹草动,也能过上所谓的“体面生活”。   他们觉得美国的教育、医疗、社会制度更稳定,科技领先是铁板钉钉的事,中国再怎么努力也绕不开美国设下的技术壁垒。   所以他们心安理得地把子女送进美国私立学校,把钱投进美国股市、房地产,仿佛只要贴上“美国”标签,财富就能自动保值。   可他们没看清的是,世界正在变。   过去几十年,美国在芯片、航空、生物医药等领域确实遥遥领先,中国很多技术都得靠引进、消化、再创新。   但这种差距不是永恒的。   这几年中国在科技上的突破,已经让不少“卡脖子”领域松了绑。   中芯国际把28纳米工艺做到稳定量产,虽然还没拿下最先进的光刻机,但已经能撑起国内大部分中端芯片需求。   华为的5G专利全球第一,连苹果、三星每卖一台手机都得交专利费。   新能源车、光伏、高铁这些领域,中国不仅追上了,还开始制定全球标准。   这些变化不是靠喊口号实现的,是无数工程师、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上一点点拼出来的。   而那些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的精英们,却还在用十年前的眼光看世界。   他们总觉得中国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技术创新是“仿制”出来的,不可能真正超越。   可他们忘了,真正的科技竞争,拼的是体系、是投入、是长期积累。   中国现在每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5%,高校毕业生数量全球第一,科研论文和专利数量也在快速上升。   这种势头一旦形成,就不是靠几张绿卡能挡住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崛起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为了让十四亿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共同富裕、科技自立、产业升级,这些政策方向明确,也动了某些人的“奶酪”。   那些习惯了靠垄断、靠资源、靠压榨劳动力赚钱的资本家,开始担心政策会收紧,财富会被重新分配。   他们害怕公平,因为不公平才是他们高高在上的基础。   所以他们宁愿相信美国那一套,也不愿看到中国走自己的路。   他们嘴上说着“自由”“民主”,实际上怕的是失去特权。   一旦中国全面崛起,美元霸权松动,海外资产贬值,他们的“安全垫”就没了。   绿卡不再值钱,孩子在美国也不再有“优越感”,甚至可能因为国籍问题受到排挤。   这才是他们真正恐惧的地方。   他们不是怕中国失败,而是怕中国成功。   因为中国赢了,他们的算计就全盘落空。   他们的财富、地位、特权,都建立在一个“中国追不上美国”的假设之上。   可现在这个假设正在崩塌。   有人建议对高资产人群的海外资产和家属情况进行审查,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防止利益输送和资产外流。   设立离境税,也不是为了拦人,而是提醒那些想一走了之的人:你赚的钱来自这片土地,不能说走就走。   国家不需要每个人都牺牲,但至少别在背后捅刀。   中国的发展不需要所有人热血沸腾,但至少别在关键时刻唱衰。   那些真正相信中国的人,不会急着把孩子送走,也不会把钱全挪到国外。   他们愿意留下来,一起面对挑战,一起分享成果。   历史不会记住那些早早离场的人,只会记住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建设者。   中国能不能赢,不取决于少数人的选择,而取决于大多数人的信念。   而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0 阅读:0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