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野心非常可怕!现在的越南教育,在大中小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把广东广西作为其原来的属地。 翻开越南小学历史课本,一张标注着“古南越国疆域”的地图赫然在目——广东、广西被涂成与越南相同的颜色,配文写着“失守的祖地”。 孩子们用蜡笔填色时,或许不会想到,这抹颜色正在他们脑海中种下“领土执念”。中学教材更进一步,《历史10》中删除秦汉设立南海郡、唐朝安南都护府等关键史实,转而强调“瓯骆子孙”与壮族的血缘联系,甚至将赵佗这个河北籍秦朝将领包装成“越南民族英雄”。 这种叙事并非新创。早在15世纪后黎朝时期,史官吴士连便在《大越史记》中将南越国定义为“越南赵朝”,刻意模糊其作为中原割据政权的本质。 到了法国殖民时期,殖民者发现这种历史重构能激发民族情绪,便有意推广“两广属越”说法。20世纪中叶越南独立后,政府接过这根“接力棒”,通过教育大纲将虚构历史制度化——2018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小学到高中必须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将南越国叙事作为核心工具。 在广州象岗山的南越文王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刻着标准秦篆,墓内青铜器、玉器的形制与中原完全一致。这些实物证据本可戳破历史谎言,却在越南教材中被扭曲解读。 部分越南学者声称墓葬“显示越南特征”,却对汉式官印、中原货币等关键文物避而不谈。更荒诞的是,他们将18世纪法国殖民者绘制的地图作为“历史依据”,声称这些标注“两广属越”的图纸能证明领土主张——全然不顾这些地图本就是殖民者挑拨中越关系的工具。 这种选择性呈现的“学术包装”,在大学阶段达到顶峰。越南学者撰写论文时,对广州汉墓出土的“蕃禺”铜鼎、合浦海上丝绸之路遗物等证据视而不见,反而聚焦于南越国曾统治越南北部的片段,将其无限放大为“整个岭南归属越南”的证据。 当越南学生看到教材中“五岭为天然国界”的地图标注,再听教授讲述“汉武帝入侵导致门户失守”的故事时,很难不产生“收复失地”的集体幻觉。 数据揭示的认知危机更令人震惊:广西社科院调查显示,85%的越南高中生、70%的大学生坚信“两广曾属越南”。这种被灌输的“历史记忆”正转化为现实行动——越南在中小学推行“国防教育必修课”,组织学生到中越边境“实地研学”,教师会指着界碑讲述“祖先土地被占”的故事。 当年轻一代在课本中看到“南海九段线为越南疆域”的地图,在边境听到“收复失地”的口号,对现实领土格局的抗拒心理便悄然滋生。 这种教育渗透已产生连锁反应。2012年越南通过《海洋法》,将中国西沙、南沙群岛划入领海;在南海争端中,越南持续以“历史使用”为由主张主权。更危险的是,当虚构历史成为国家认同的基石,任何现实摩擦都可能被放大为“历史恩怨”的延续。 面对这场持续六百年的“历史篡改”,中国并非束手无策。广州南越王博物馆的汉式文物、合浦汉代造船工场的遗址、秦汉郡县官印的考古发现,都是无法伪造的历史铁证。但比文物更关键的,是打破信息壁垒——通过多语言史料输出、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让真实历史跨越国界传播。 历史从不是任人涂抹的画布。当越南教育将虚构的“祖地情结”注入下一代血脉时,中国需要做的不仅是驳斥谎言,更要让年轻一代明白:真正的民族自信,源于对历史的清醒认知,而非对他人领土的觊觎。 这场“历史叙事战”的胜负,或将决定未来中越关系的走向。您如何看待越南教育中的领土主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美国教育毁了多少孩子?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