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个寂寞!据BBC最新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经惊人发现,俄罗斯军工产品中发

幽篁听雨念情长 2025-10-09 11:03:10

打了个寂寞!据BBC最新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经惊人发现,俄罗斯军工产品中发现太多来自美、英、德等多国的零部件。而这些国家,都是站在乌克兰一边的国家。也就是说,西方那么多国家在吆喝让乌克兰加油跟俄罗斯干,结果人家在背后猛赚钱。不知道他们怎么不去制裁这些跟俄罗斯做生意的公司?双标太明显了! 泽连斯基的愤怒,不是空穴来风。据多家权威机构实地拆解,俄军最常用的27种高端武器中,竟然发现了450多个来自15个国家的关键零部件,其中67%竟然来自美国,就连德国、日本也赫然在列。这不是一两件“漏网之鱼”,而是整个军工体系都在给“西方零件”撑场面。 最典型的,是俄军的Kh-101巡航导弹。它靠的是美国德州仪器的控制模块、英特尔的处理器来精确打击目标,如果没有这些芯片,导弹连目标在哪都不一定知道。 还有“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天竺葵”无人机,里面装了日本索尼的图像传感器、德国英飞凌的通讯模,有的零件,生产日期居然还是2024年第三季度——这可是打着“全面制裁”旗号之后都还在流通的“新货”。 问题来了,这些零件是怎么出现在俄罗斯武器里的?难不成西方真的眼瞎?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猫鼠游戏”。西方国家对外高喊“封锁俄罗斯”,背地里却留下了一堆“灰色通道”。 最常见的套路是“洗产地”。比如,一个美国公司把军用芯片标成洗衣机控制板,出口到迪拜,再从土耳其转手到哈萨克斯坦,最后悄悄进入俄罗斯。 2024年,哈萨克斯坦对俄电子元件出口暴增了320%,但当地洗衣机销量却没怎么变,怎么看都像是“货走人不走”。 除了这类中转“洗白”,还有更隐蔽的——线上散货。在某些电商平台上,卖家把军用陀螺仪包装成“无线电爱好者配件”,用小包裹伪装成充电宝发货,海关根本查不出来。就这样,一点点堆起来,俄罗斯的导弹就越打越准,越打越多。 背后这些企业呢?大多装聋作哑。德州仪器、博世、英特尔等公司面对质疑时,都统一口径: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授权、这是商用设计。 但问题是,你既然知道芯片有军用潜力,为什么还不设立最终用户追踪?答案显而易见:生意不能停,利润不能减。 本质上,这套“制裁体系”就是个筛子,只重点管军用级芯片,民用级的监管松得离谱,而俄军的工程师早就学会了拆洗碗机、改电饭煲,把日常电器变成导弹大脑。 就算西方嘴上说封锁,2023年俄军关键部件进口仅下降了10%,到了2025年,“匕首”导弹产量比之前竟然涨了110%,这就是所谓“制裁”的真实效果。 至于原因,无非是因为“利益”两个字。表面上,美英德等国援助乌克兰,是“正义之举”,但从实际收益看,这场战争可让它们赚得盆满钵满。 2023年,美国军火商对欧洲的销售额激增49%。战争越打越久,欧洲越依赖美制武器,美军工就越吃香。 而俄罗斯那边如果彻底被打垮,战争一结束,生意也就终止了。所以,维持一个“可控冲突”,反而成了一种精明的算盘。 这就让乌克兰处在一个极为荒唐的位置上。每拿到1亿美元的援助,俄罗斯可能就靠能源收入和零部件走私赚回去差不多的钱,甚至更多。 前线的乌军用西方导弹轰炸俄军阵地,结果本国城市却被装着西方芯片的俄军导弹反炸,这不是战争,这是循环消费。 泽连斯基这次之所以敢开口,说到底是实在忍不下去了,他不是不知道会得罪谁,而是真的感觉“打了个寂寞”——拼命流血,换来的却是别人站着赚钱。 整个局势也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看清所谓“西方价值观”的本质,嘴上说民主、自由、人权,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得看账本。 有人流血,有人挣钱,剩下的只能陪跑,这种操作,别说乌克兰难受,连全球南方国家都开始心里打鼓:谁下一次会成为“生意”的一部分? 乌克兰的寂寞,不只是战场上的孤独,而是对“盟友”信任的塌方,这场战争的底色,已经从“正义”变成了“利益”。 说到底,这不是芯片的错,也不是技术防不了人。真正的问题,是有人不想防、不愿查、甚至默许放行,只是因为冲突还在带来利润,战争还在制造机会。只要这笔账划得过,寂寞的永远只会是那些真正在流血的人。 这场战争,打得不是胜负,而是看谁能在混乱里把生意做得更久。乌克兰喊破喉咙,听见回应的,只有导弹的轰鸣,而那些导弹里,装的,是盟友的“心脏”。 参考资料: 泽连斯基“乱咬”:俄罗斯武器含美中英德日韩零部件——2025-10-07 10:56·观察者网

0 阅读: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