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艘科考船抵达阿拉斯加以北,美国这下紧张了。 中国这回算是把北极科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四艘科考船直接开到美国阿拉斯加以北的冰海里,把美国人给整紧张了。 这可不是随便跑跑腿的活儿,雪龙 2 号、极地号、探索三号、深海一号凑齐了船队,干成了两件大事 —— 全球头一回让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在极地水下搭伙干活,还是中国第一次在北极冰区派潜水器载人下深海,每一样都透着实打实的技术硬实力。 要知道北极那片冰海可不是好闯的,浮冰飘得到处都是,水温低得能冻透设备,还有说不准啥时候来的大雾,船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怕撞冰,更别说还要让潜水器在冰底下作业。 这里面雪龙 2 号得算头号功臣,这船是咱自己造的极地破冰船,跑过 6 次南极、5 次北极,破冰经验老丰富了。 这次它的任务是给深海一号引路,因为深海一号抗冰能力弱,船身吃水浅,要是自己闯冰区,搞不好就得磕坏船体。 雪龙 2 号的船长和大副轮着班在驾驶台指挥,先低速引路试水深,再中速跟着找航线,最后慢慢提速让深海一号适应,硬生生开出了一条安全航道,两船间距和航速掐得准准的,遇到厚冰脊要转弯,立马用对讲机喊后面的船减速,这配合简直跟左右手似的。 到了作业点更考验功夫,深海一号上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这可是经过国产化升级的深海老将,为了北极这趟活儿特意加了新装备 —— 顶部装了多波束探测浮冰,还加了二次抛载装置控制上浮速度,就是怕在冰底下找不到方向,或者上浮太快撞着浮冰。 潜航员下去一趟也不容易,风、浪、流、冰、雾全赶一块儿了,下潜前得先看好浮冰飘向,选好下潜的冰缝窗口,不然上浮的时候可能就找不着母船了。 有潜航员说,在别的海域下潜,舱里比外面冷不少,到了北极反倒差不多,穿多少衣服下去还穿多少上来,但准备工作得翻好几倍,就怕设备在低温下掉链子。 最亮眼的还是那套 协同作业的本事,说白了就是有人决策 + 无人干活的完美配合。蛟龙号里的潜航员能灵活判断海底情况,看到有意思的生物或者岩石,就让旁边的 ROV 无人潜水器精准取样,俩设备一搭伙,效率比单独干活翻了倍。 就拿采集生物样本来说,以前用拖网捞上来的要么碎了要么死了,这次蛟龙号凑近了观察,ROV 精准下手,样本完整度高多了,研究起来也方便。科考队还在海里布了不少深海哨兵。 冰基、海基无人观测设备,24 小时盯着温度、盐度和生物活动,就算船走了,数据还能接着传回来。这趟科考可不是瞎转悠,实打实挖出了不少 “宝贝”。 通过 AI 识别潜水器拍的高清影像,发现北极有些海域的底栖生物,密度、种类甚至体型,隔几十公里就差一大截,这大概率跟海底地形和水深有关,以后画极地生物分布图就有实锤数据了。 更意外的是找到了疑似 “冷泉喷发” 的痕迹,海底有麻坑、溶蚀孔洞,还有一大片贝类遗迹,这说明这儿以前可能喷过甲烷,对研究北极地质历史太重要了。 船队一口气跑到了北纬 77.5 度,填补了我国在高纬度海域精细调查的空白,以前这些地方的环境数据基本是空白,现在咱们自己能测了。 美国人的紧张劲儿其实早露出来了,虽然没像对印度那样喊着要制裁,但媒体明着说引发美国关注,暗地里估计没少盯着。 有意思的是加拿大先跳出来了,军方和海岸警卫队偷偷跟踪雪龙 2 号,结果被曝光后又遮遮掩掩,连海岸警卫队都赶紧否认。 其实美国人的心思不难猜,北极现在越来越受重视,冰化了之后不光有航道,底下还有不少资源,以前他们总觉得这是自家后院,现在中国科考船带着硬技术过来了,还干成了全球首创的活儿,这技术实力让他们坐不住了。 但咱这事儿做得敞亮,全程公开科考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没藏着掖着。从 7 月 15 号 “深海一号” 从青岛启航,到 9 月 8 号回来,俩多月的时间里,船队在冰海里一步步试航线、做实验,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科学探索,可不是来耍威风的。 现在外界都在说,这趟北极科考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从 “全海深” 变成了 “全海域” 作业,以前能下五千米深海,现在极地冰区也能去,技术上又迈了一大步。 对美国人来说,这种实实在在的进步比啥都有冲击力,毕竟以前在北极科考领域他们总占着先机,现在中国追上来了,还搞出了新花样,能不紧张吗? 但紧张也没用,科学探索本来就是公开的事,只要咱按规矩来,往后北极的冰海里,还得有中国科考船的身影。
不是不扶持,扶也扶不上墙,美俄最喜欢这样的了~美国的原计划是在2008年收割完
【4评论】【4点赞】
用户94xxx78
兔哥:老鹰,没事,过来溜溜,你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