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羡慕日本,我预测,10年后中国科学家将成为诺贝尔奖的常客,拿奖拿到手软,甚至包揽大多数科学奖项。 如果你了解诺贝尔奖的评奖规则,会发现它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今年生物学奖的研究成果诞生于1995年,而物理学奖的成果在1985年就已经存在了。 为什么这些重要发明直到现在才获奖?因为规则要求参与评选的研究成果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才能证实是可靠的,所以大多会经历几十年的验证。 根据统计,获奖的研究成果平均滞后22年,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但她早在1972年就发现并分离出了青蒿素,耗时43年才走上领奖台。 日本的科技黄金时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今进入了收获季节,屡屡获奖不足为奇。 那中国什么时候进入收获期呢? 中国的科技爆发始于2010年左右,距今15年,再过10年将进入诺贝尔奖的收获期,那时候中日角色互换,中国领奖、日本围观。 有些人可能不相信中国的科技实力,这由不得你不相信,《经济学人》表示,目前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的论文中,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和,证明中国的基础研究开始发力。 同时,在14个主要学科中,中国有8个学科全球领先,照此下去,中国不仅会成为经济超级大国,还会成长为科技超级大国,实现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比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都多的目标。 所以,不要羡慕日本,他们的科技黄金期已过,如今不过是吃老本罢了,10年后该轮到中国了。
今天我除了不爽,便是愤怒。因为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英国、法国三位
【370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