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皮扬斯克俄军杀红眼了!围歼一支乌军特种部队:击毙少校指挥官 完了,这回真的完了!乌军精锐被整建制吃掉,连指挥官都没活下来,库皮扬斯克的局势,比外界想象的还要惨烈! 2025年10月的东线,不再是过去那种拉锯推拉的阵地战了。俄军像是换了种打法,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慢慢“熬”,一寸一寸地消耗,一环一环地收紧。 库皮扬斯克这个名字,在过去几个月里反复出现在战况简报中,但没人想到,真正的杀招,是在这个秋天落下。 10月7日凌晨,俄国防部简短而冷酷地宣布:已完成对库皮扬斯克市中心的战术包围。 这句话背后,是数千名乌军被困,是一座城市的彻底沉没,更是俄乌战争1300天以来,乌军罕见的全面崩盘。 别误会,这可不是哪种“战线压缩”或“有序撤离”。 俄军的行动极具目的性,他们不再追求快速推进,而是用精确打击+心理战压迫,一步步将乌军逼入死角。 从哈尔科夫街到库兹涅奇纳亚街的交界处,俄军连续突破三道街垒,直逼城市学院。乌军的指挥系统,在通信中断、电力瘫痪之后,已经名存实亡。 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场围歼战的方式。俄军不打明火战,不搞大兵团冲锋,他们用的是地下渗透和空中猎杀。 废弃煤气管道成了俄军“鬼魅出没”的通道,无人机和狙击手配合打击,精准清除每一个碉堡点和制高楼。 10月6日深夜,乌克兰警察特种部队KORD的一支小队被完全锁死在市政广场一带。 少校指挥官尼古拉·赫特曼诺夫拒绝投降,带着手下死守两栋大楼,结果被俄军“柳叶刀”无人机群+T-90M坦克火力网”反复轰击,最终全员阵亡。 赫特曼诺夫的遗体是在10月8日清晨被俄军从废墟中拖出来的,他是乌军近两个月来阵亡军官中军衔最高的人。 这场围歼,绝不只是对一支部队的清除,更像是对整个乌军东线士气的一次“外科手术式打击”。 俄军的电子战系统,彻底压制了乌军的无线电频段,导致前线只能用民用设备通讯,而这恰恰成了被精准定位的“活靶子”。 俄军的三重打击链条已经成熟:地下突击队控制核心街区,T-90M装甲推进封锁公路,空中无人机全时侦打。 更严重的是,乌军的补给线被彻底斩断。 M-26公路上的夜间补给车队被“伊斯坎德尔”导弹摧毁,奥斯基尔河的渡口被俄军火力封锁,乌军只能靠无人机空投补给,结果一架架无人机刚飞过河,对岸就响起连续爆炸。 哪怕乌军仍在坚持,也不过是零星小组在各条街巷中进行“游击式防御”,早已失去了系统性协同。 炮兵靠笔记本电脑接收目标坐标,但在电子干扰下,这些信号要么被拦截,要么被干扰。斯洛伐克提供的“祖扎纳-2”火炮能打,但打不到点上。 更令人焦虑的是,乌军的战略储备也开始吃紧。“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已累计损失超37套,仅库皮扬斯克一战就新增损毁2套。 这意味着,乌军在远程打击能力上的差距正在被拉大,俄军则通过“口径”导弹与“柳叶刀”巡飞弹持续拉高打击频次。 西方的支援,依旧滞后。德国承诺的千辆军用卡车还在“等待零部件”,美国的“战斧”导弹更是陷入政治争斗泥潭。 特朗普一边称要“支持乌克兰”,一边又暗示“乌克兰应自行解决”,这种暧昧,正在一点点摧毁基辅的信心。 乌军不是没尝试反制。10月4日,他们成功袭击了俄列宁格勒州的基里希炼油厂,制造了本年度第三次大火。 还有“黑色火花”组织联合乌克兰特种部队,在俄境内展开破坏行动,试图延缓俄军后勤推进。但这些行动虽有声响,却无法改变前线的结构性困境。 真正让乌方难以启齿的,是内部的“督战队机制”再度暴露。“第三亚速旅”被部署到库皮扬斯克外围,目的不是增援,而是“阻止溃逃”。 这种做法在巴赫穆特和阿瓦迪夫卡都被验证过——没用。士气低落的部队,不会因为身后有枪口而变得勇敢。 俄军没有急于推进,他们像是在“钓鱼”,故意留出通道,诱导乌军第143旅和第144旅前来增援,然后再收紧包围圈。 库皮扬斯克,已经不只是一个城市,更变成了一座陷阱。 如果这场围歼战最终以俄军全面控制告终,那么它将成为自2022年马里乌波尔战役以来,俄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城市包围歼灭战。 乌东战线很可能出现“拉链式崩溃”,乌军将不得不从伊久姆、红利曼一路向西撤退,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的防线岌岌可危。
俄军突破库皮扬斯克市中心,与驻守乌军展开激烈巷战。防止乌军全力援军对合围部队的背
【1评论】【1点赞】
用户49xxx65
乌粉应该集体前去报道,支援一下,然后全部壮烈,最后魂归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