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

如梦菲记 2025-10-09 13:05:50

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吧,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实际上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证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制造业版图的大洗牌,只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有多深刻。   十多年前,那时候中国制造的代名词就是便宜,一家工厂靠着低廉的劳动力和简单的组装技术,一年忙到头可能也赚不到什么钱。   衬衫、玩具、家具,这些产品堆出了出口数据,也堆出了早期的贸易顺差,但那种模式已经变成了历史。   现在支撑这个近1万亿美元顺差的,是截然不同的一批产品,光伏组件占了全球七成到八成的市场,这意味着全世界的太阳能工程离不开中国货。   电动车去年出口量暴涨了超过五成,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不仅能和特斯拉竞争,还在欧洲市场逼得大众、宝马不得不加快转型,芯片、电池、精密机械,这些曾经被西方企业垄断的产品,现在都成了中国出口的重头戏。   这是质的飞跃,一辆电动车的利润抵得上几百件衬衫,一套光伏系统的价值远超千件玩具,所以即便出口的件数没有过去那么多,赚的钱却多了好几倍,这就是为什么贸易顺差能创新高,但却不是每个企业都在笑。   那些倒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还在靠低端加工活着的小厂,他们没有什么技术壁垒,竞争力就是人工便宜,问题是这些年国内人工成本在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却在用更低的价格抢单。   曾经属于中国的服装订单、鞋帽订单、简单零件加工订单,现在大量流向了那些国家,国内客户也在升级,他们不再满足于低端货,更愿意买高端产品,低端订单本来就少了。   成本压力更是压得这些小厂喘不过气,铁矿石、铜、铝,这几年价格像过山车一样波动,海运费在疫情期间涨了十倍都不止,一个集装箱的成本足以压垮一个小企业的利润。   人工成本也在持续上升,年轻人不愿意去流水线,企业想招人就得加钱,加上美欧频频加征关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导致合同签好的利润临时缩水甚至亏损,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小工厂根本扛不住。   但这些倒闭本质上反映的是什么?是中国制造业在用自己的成长挤出西方的过时产能,在中低端领域,这个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了。   欧美的纺织业已经几乎消失,他们的厂子要么关门要么搬到了更便宜的地方,这不是西方企业衰落,而是被挤出了一个他们已经无法竞争的市场。   高端领域的情况更有意思,中国企业不是在简单地替代西方,而是在用性价比推动整个行业升级,光伏产业就是典型,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把光伏板的价格打了下来,让太阳能发电变得更便宜更可行。   欧洲的光伏企业日子确实不好过,但他们也在被逼着研发更高效的技术,这是竞争在推动进步,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转移。   电动车领域也一样,中国的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整车设计,这些年进步神速,比亚迪的车性能不输特斯拉,价格却便宜三成,这迫使传统车企不得不拼命转型。   曾经他们靠着技术垄断可以随意定价,现在这种优势被打破了,这个过程中,那些跟不上的企业确实要被淘汰,但整个产业却在向前走。   有趣的是,中国企业还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不少公司开始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建厂,这样既能避开关税,也能靠近目标市场。   这种全球化的布局方式,实际上让中国的制造优势变得更难被削弱,有关税壁垒的地方就在当地建厂,绕过贸易摩擦,灵活得很。   回到那个看起来矛盾的现象:为什么顺差越来越大,企业却越来越多地倒闭?答案其实很简单,顺差大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在上升,我们在挤出西方的产能,特别是在新兴产业领域。   企业倒闭是因为这个过程中,跟不上升级节奏的产能必然要被清出去,这不是两件相反的事,而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这是一场阵痛,也是一场淘汰赛,活下来的企业会更强,被淘汰的产能本来就应该消失,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中心"的转变正在加速,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越来越多地流向国外,而高技术、高品牌、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国内集聚。   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人失业,有人承受阵痛,但这正是产业升级的代价,也是市场在做的最有效率的优化。   那些能升级的企业在这波浪潮中活得越来越好,甚至越做越大,那些没有转变思维的企业注定要被历史淘汰,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同时,也在用最无情的方式完成自我革新。   贸易顺差创新高和企业大规模倒闭,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恰恰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转身有多彻底。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