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港,被“釜底抽薪”!中国“冰上舰队”已“战略绕过”马六甲,2万集装箱货轮,

依秋聊趣 2025-10-09 19:43:01

新加坡港,被“釜底抽薪”!中国“冰上舰队”已“战略绕过”马六甲,2万集装箱货轮,18天直插欧洲,这不是一条新航线,这是一次,对旧世界“海上收费站”的“降维打击”。 要知道,新加坡港的饭碗就是马六甲海峡。几百年来,这里都是东亚到欧洲的必经之路,中国往欧洲运的家电、服装,欧洲往中国运的汽车、奢侈品,几乎都得从这里过。 而新加坡就守在路口当起了“收费站掌柜”,来往货船要加油、修船、换船员,每一项服务都能给它带来真金白银,2024年上半年光是船用燃料销量就达到2720万吨,稳居全球最大燃料枢纽的宝座,这种躺着赚钱的日子简直羡煞旁人。 但这“铁饭碗”还没端稳,北边的冰块一化,就钻出了条能抄近道的路。 以前从中国到欧洲的货船,得走马六甲海峡、穿印度洋过苏伊士运河,全程1.2万海里打底,慢悠悠晃30多天才能到,遇上红海危机绕道好望角更得耗上50多天。 可现在,北极东北航道一开通,航程直接砍到8000海里,2025年9月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的“伊斯坦布尔桥”号,18天就直插英国弗利克斯托港,比传统航线整整省了22天,这速度连中欧班列都得靠边站。 别以为这只是偶尔的试航,中国早就把这条“冰上捷径”的账算得明明白白。 早在2013年,中远海运的“永盛”号就成了首艘经北极航道抵达欧洲的中国商船,算是趟开了这条路的大门。 到2025年,这条“中欧北极快航”已经正式通航,首航的舱位被抢订一空,装的全是浙江的电子消费品、宁德时代的新能源电池这些时效性强的货物,毕竟对商家来说,运输时间少一天,库存量就能降一截,资金占用成本能省40%,这种诱惑谁能扛得住。 更狠的是,这条航线不光运商品,还能运能源。中俄合作的亚马尔LNG项目,把北极圈的天然气往中国运,以前走传统航线得绕一大圈,现在走北极航道,从俄罗斯萨贝塔港到江苏洋口港只要20天,比原来省了20多天路程。 光是如东边检站护航的亚马尔LNG船就有73艘,累计运了超476万吨“海气”,这些天然气能发5亿多度电,相当于绕开马六甲给中国能源安全上了道保险。 新加坡自己也早就慌了,总理李显龙都公开说北极航线能让欧日航运少走20天,还赶紧挤进去当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又是搞生物燃料试验,又是培训工人处理替代燃料,明显是怕被抢了生意。毕竟北极航线的船根本不用绕道马六甲,自然不会在新加坡加油修船,以前靠“过路钱”赚得盆满钵满的日子,眼看着就要被冰块“稀释”了。 现在中国的布局更长远,海杰航运已经准备2026年投更多冰区加强型船,要在夏季开通固定航线,甚至琢磨着实现全年通航。这些船都是中国船厂造的,能扛住北极的冰情,连在新加坡注册的中资船公司都转头押注北极航线,可见这波“战略绕过”根本不是临时起意。 对比之下,新加坡的地理优势突然就不香了。以前商家没得选,再远再贵也得走马六甲,现在有了18天直达欧洲的近路,还没有海盗和地缘冲突的风险,谁还愿意给“收费站”送钱?连中欧班列因为波兰口岸关闭掉链子的时候,北极航线都能顶上来补位,成了中欧物流的“第三通道”。这哪是开了条新航线,分明是给旧的航运格局来了记“降维打击”。 新加坡靠马六甲吃了几百年红利,如今中国的“冰上舰队”直接绕开弯道,用更短的距离、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重新定义了亚欧贸易通道,那些靠地理位置坐地收钱的日子,恐怕真要随着北极的冰块一起慢慢消融了。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