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欢迎中国人",德韩挂满中文标语,中国游客被区别对待,谁还去 中国出境游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热潮! 根据文旅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已突破7950万大关,创下历史纪录。 无论是东京街头的霓虹灯下,还是巴黎香榭丽舍的街角咖啡馆,你几乎总能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 他们拍照留念,购物打卡,贡献着全球旅游市场超过3.15万亿元的消费额。 然而,在这股盛世背后,一块块“只对中国人说”的警示牌,正悄然降温着这场热情出境潮。 柏林博物馆门口,一块醒目的标语用加粗的中文字写着“请勿大声喧哗”,在它旁边,没有英文、没有德语,就像一记被精准投向的暗箭。 游客刘女士站在那块牌子前,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她刚刚从慕尼黑飞来柏林,原本兴致勃勃地准备开启博物馆之旅,却在门口被泼了一盆冷水。 “旁边排队的德国人都在聊天,声音也不小,为什么偏偏只写给我们看?”她低声质问。 在伦敦摄政街的某家奢侈品牌门店,不允许讲价、不得触碰商品等多条“游客须知”,都用中文醒目地贴在橱窗旁。 而在泰国芭提雅的某家海鲜店门口,甚至直接挂出“本店不欢迎中国人”字样,没有遮掩,没有含糊,冷冰冰的文字像是在划一条线——你可以来,但你不是我们欢迎的客人。 这些标语正在全球“开花”。 不止是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旅游热门地,也都出现了类似的中文警示。 东京涩谷的一家拉面馆门口写着:“请不要插队(特别是中国人)”;首尔明洞的一个便利店贴出:“禁止试吃,尤其中国游客”; 这真的是“贴心服务”吗?每一块中文警示,似乎都在提醒中国游客——你是特殊的存在,这到底是服务,还是防范? 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这些标语的确不是空穴来风。 2013年,一名中国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古老浮雕上刻下“到此一游”五个大字,照片曝光后引发全球舆论哗然; 2016年,悉尼皇家植物园内,中国旅行团中有游客随地便溺; 2017年,韩国免税店里,中国游客留下的包装垃圾堆积如山; 这样的行为,虽然是个别,却极具视觉冲击力,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传播,最终成为“中国游客=没素质”的全球印象。 但问题在于,这种印象,是不是被固化得太快了? 在英国Bibury村,曾因“中国游客太多、破坏环境”而登上BBC头条,当地居民抱怨游客多、拍照吵闹,媒体便迅速将焦点聚焦在中国游客身上。 可真正的问题是,每年有超过百万人次的全球游客造访这个小村庄,为什么唯独“中国人”被点名? 英国媒体在报道中,选择性地使用照片和描述,仿佛只要有噪音、有垃圾,就一定是中国游客干的。 这种“标签式”的报道方式,把复杂的旅游问题,简单归因为“你们中国人太多,素质太低”。 文化差异,也在放大这种误解,比如“音量问题”。 日媒曾在东京新宿一家中餐厅进行实测,中国人就餐时的平均音量为70-80分贝,而来自白人、韩国人的声音可高达120分贝,但因为中文声调高、语言节奏快,听起来就更“吵”。 再比如“排队”,在一些国家,地铁门口大家围着门挤上去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当中国游客这么做时,立刻会被拍照上传,成为“素质低”的证据。 更令人无奈的是,双标现象比比皆是。 在中国长城上,曾有大量英文涂鸦;在意大利罗马喷泉边,不少欧美游客脱鞋洗脚,甚至饮酒嬉闹。 但这些行为,很少被大规模报道,也几乎不会成为“西方游客素质低”的标签,一旦换成中国人,一切就变了味儿。 问题的根源或许就在于:当一个群体的体量变得庞大时,它的行为就更容易被放大、被聚焦、被误解。 中国游客近年来的确展现出越来越强的消费力。 在韩国首尔、泰国普吉岛、日本大阪,中国游客贡献了当地旅游收入的30%以上,甚至在疫情过后,很多国家为了抢回中国游客,主动放宽签证、增设直航。 但当中国游客走出去的同时,被迎接的却不是鲜花和笑脸,而是一块块警示牌,这种反差,不只是尴尬,更是伤人。 可喜的是,改变也正在发生…… 在韩国球场,比赛结束后,中国球迷自觉清理垃圾; 在日本民宿,退房前主动整理房间、分类垃圾的行为,赢得东道主的点赞; 甚至在冰岛,一位中国游客因主动扶起摔倒的陌生老人被当地媒体报道,成为“最美游客”。 但理解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国际社会也需要摘下偏见的眼镜。 将中文标语单独立在警示牌上,本质上是将一个群体“标签化”,这是在制造隔阂,而非解决问题。 真正有诚意的做法,应该是提供多语言服务,面向所有游客提出引导性建议,而不是“精准打击”某一国籍。 旅游,本应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不是隔阂的起点。 当“请勿喧哗”只用中文书写,当“不许触摸”只对中国游客说,当“不欢迎”的标语挂在依赖中国游客经济的国家门前,这不再是文明的提醒,而是赤裸裸的偏见。 真正的文明,不是“一刀切”的警示,而是彼此看懂彼此,那才是在路上的真正意义。
"不欢迎中国人",德韩挂满中文标语,中国游客被区别对待,谁还去 中国出境游正迎
老阿七说史
2025-10-09 22:08:45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