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矿石坚持用人民币,不玩美元那一套了。美国让澳大利亚必须用美元卖,结果自己又不用矿石,没法接盘。澳大利亚夹中间没办法,只能听中国的。 现在越来越多国家愿意收人民币,毕竟被美元卡过脖子的都懂,手里有选择才踏实。 2025年初,中国一家头部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的年度铁矿石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中方代表直接提出核心要求:“今年的长期协议,部分批次必须采用人民币结算。” 这个要求并非突然提出,在此之前,国内多家钢企已在零散订单中试点人民币支付,而这次直接摆上年度协议的台面,让澳方谈判团队陷入了沉默。 对澳大利亚来说,这个要求像块烫手山芋。该国每年出口的铁矿石中,70%以上都流向中国,仅必和必拓一家,对华销售额就占其铁矿板块总收入的65%。 谈判结束后,澳方代表第一时间向政府汇报,得到的回复却含糊其辞。 既要保住中国市场,又不能得罪美国。就在谈判僵持的半个月里,美国财政部官员专程访澳,明确表态“大宗商品结算应维持美元主导地位”,话里话外都是施压的意味。 但市场的逻辑远比政治表态更直接。必和必拓的财务报表显示,2024年因美元汇率波动,其对华贸易的汇兑损失就达1.2亿美元。 而同期巴西淡水河谷已悄悄调整策略,将对华铁矿石出口的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32%,不仅规避了汇率风险,还能用人民币直接采购中国的港口起重机和采矿设备,省去了换汇的中间成本。 更让澳企心动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在巴西设立的人民币清算行,让跨境支付效率提升了近40%,以前需要3天的结算流程,现在当天就能完成。 2025年3月,必和必拓率先松口,与中方签订了2000万吨铁矿石的人民币结算协议,占其年度对华供应量的15%。 消息传出后,力拓、FMG等澳企紧随其后,短短一个月内,澳大利亚对华铁矿石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占比从年初的5%飙升至18%。这些企业的选择不难理解; 美国虽然喊着“罩着你”,但本土钢铁产能常年过剩,每年铁矿石进口量不足澳大利亚出口量的10%,根本无力接盘。 澳媒在4月的报道中直言:“若失去中国市场,西澳州的矿场将在三个月内堆满矿石,近十万矿工面临失业风险。” 澳大利亚政府的态度也开始微妙转变。外交部长在5月的公开讲话中提到“尊重企业结算货币选择权”,不再提“坚持美元结算”的硬要求。 这种妥协背后,是现实的压力——2025年一季度,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收入同比下降8%,澳媒分析称,若不顺应人民币结算趋势,未来一年出口收入可能再降12%。 中国的这一举措,正引发全球资源贸易的连锁反应。在拉美,中国与巴西中央银行5月续签了19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效期延长五年; 阿根廷更是将锂矿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例提高到40%,用这些人民币采购中国的光伏组件和农业机械,比换美元后再采购节省了12%的成本。 南非的金矿企业也加入进来,2025年二季度,该国对华黄金出口首次采用人民币结算,企业负责人直言:“美元波动让我们吃过太多亏,人民币的稳定性太重要了。” 这些国家的选择,本质上是对美元霸权风险的规避。2024年美联储加息期间,巴西因美元储备缩水,被迫推迟了三个港口扩建项目;阿根廷更是因美元短缺,一度无法进口急需的医疗设备。 而人民币结算带来的不仅是汇率稳定,更构建了“资源换基建”的直接通道,巴西用铁矿石换中国高铁技术,智利用锂矿换光伏电站,这种无需美元中转的合作模式,让双方都尝到了甜头。 事实上,中国从未宣称要“取代美元”,而是在推动一种更多元的货币生态。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在全球跨境结算中的份额升至8.3%,虽远低于美元的58%,但增速显著。 在铁矿石、锂矿等关键矿产领域,人民币结算已形成“中国市场带动、资源国响应”的态势,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远比强制推广更有生命力。 如今,澳大利亚的矿企早已适应了人民币结算的模式,必和必拓甚至在上海设立了财务结算中心,专门处理人民币业务。 政府则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继续保持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另一方面默许企业跟随市场选择。 巴西淡水河谷的港口里,标有“人民币结算专用”的矿石堆越来越多,企业正计划将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50%。 阿根廷尤耶亚科盐湖的锂矿项目,用人民币锁定价格后,较国际市场价节省了15%的成本,这些节省的资金正投入到新的生产线建设中。 全球货币格局的变化仍在继续,美元的主导地位尚未动摇,但“只认美元”的时代正在远去。 对各国而言,多一种结算选择,就多一份金融安全,而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货币合作,正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方式。 信源:“中方停购必和必拓铁矿石”,澳大利亚总理急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5-10-0114:19
中国拿到铁矿石定价权!中方“卡脖子”一周后,澳铁矿巨头同意人民币结算据多家外
【13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