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一旦去工业化,就再也回不去了? 一座汽车之都,工厂日夜轰鸣,工人家家户户过上体面日子。可转眼间,机器停转,街道空荡荡,为什么这座城市陷进泥潭拔不出来? 说起美国铁锈带,那地方在上世纪中叶可是风光无限。底特律作为汽车业老大,制造业占了美国经济大头,1953年比重达到顶峰,带动全国就业四成左右。工人收入稳当,中产生活水到渠成。匹兹堡的钢厂、克利夫兰的机器厂,全都热火朝天,周边小镇靠这个吃饭,学校商店一派繁忙。这样的基业,本该是长久饭票,谁知风向一变,就全盘皆输。 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来袭,油价猛涨,日本车低价涌入美国市场。底特律的通用、福特这些巨头,库存堆积,竞争力直线下滑。企业开始算账,本土工人时薪高企,海外劳动力成本低得多。资本家们眼珠子一转,就把生产线往亚洲和拉美挪。1980年代,自动化又加码,机器人上阵,岗位大批缩水。铁锈带就业从1982年峰值后一路跌,底特律人口从1980年的120万缩到1990年的100万以下。工厂关门,社区凋零,失业率飙升,公共服务跟不上趟。 克利夫兰钢厂熔炉灭了,匹兹堡矿井封了,小城市更惨,制造业岗位一走,经济链条全断。 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砍得美国制造业伤痕累累。企业外包成风,供应链拉长到海外,零部件海运过来,成本虽降,根基却松。底特律街头空厂房越来越多,1990年代初,城市财政濒临破产,服务缩水,居民外流。工会谈判罢工频发,种族矛盾也搅局,进步停滞不前。 铁锈带整体衰退,不是天灾,是人祸——资本逐利,忽略本土积累。相比国际上其他老工业区,美国这儿教育水平相对低,转型更吃力,恢复慢半拍。 我们看这事儿,得警醒自家,实体经济是国之重器,不能轻易松手。 去工业化这步棋,下得太草率,后果难收拾。1990年代,底特律勉强喘气,可全球竞争加剧,汽车业丢掉数十万岗位。企业董事会签外包合同,助理收文件,生产线远走高飞。铁锈带小城更雪上加霜,农村地区岗位蒸发,贫困线以下人群增多。资本不讲情面,总往利润高的地方跑,留下锈迹斑斑的厂房和断壁残垣。这样的链条一断,技术工人流失,技能传承中断,新一代不愿进厂,招聘难上加难。 匹兹堡从钢都变服务城,克利夫兰靠医疗撑腰,可制造业空心化已成定局。全球证据显示,铁锈带衰落比别国重,因为没及时补教育短板,劳动力跟不上节奏。 进入21世纪,美国尝到苦头,想拉制造业回家。2000年代,政策补贴关税齐上,可企业算笔账,建厂投资大,能源土地贵,利润薄如纸。供应链在外扎根,拆了重搭,代价高到吓人。高管摇头,提案搁浅。底特律旧厂零星重启,机器声偶尔响起,可周边社区还萧条。工人技能老化,年轻人瞄准科技金融,制造业吸引力弱。铁锈带中产收入停滞,社会分化拉大,贫富差距像条鸿沟。 竞争加剧是主因,本土优势丢了,海外低成本牢不可破。 这局面,逆转谈何容易。 我们中国人看美国这出戏,得吸取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制造业立国,建成了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根基,走实业兴国路子,才有底气。铁锈带的兴衰告诉我们,产业根基一松,民生就晃荡。全球化浪潮下,要守住产业链,注重职业教育,保障劳动者权益。就像党的二十大强调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稳住制造业这块压舱石。不能学美国那套,盲目金融化,丢了实业命根子。 底特律的汽车梦碎了,铁锈带锈成一片,可这故事没完。2020年代初,美国推基础设施法案,税收优惠撒出去,想重振雄风。底特律有些厂区翻新,吸引零星投资,可整体回流遥遥无期。劳动力短缺,培训跟不上,供应链黏在外头,企业不愿折腾。全球竞争白热化,美国制造业占比从1970年代的25%跌到如今的11%,回不去从前。 小城市更难,岗位空缺,居民外迁,经济循环卡壳。这教训深刻,发展得讲可持续,平衡资本与民生。 说到底,去工业化像脱缰野马,刹不住车。美国资本外逃,留下一地鸡毛,我们得引以为戒。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强化创新驱动,产业链上下游齐抓。党的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智能制造风生水起,从高铁到芯片,都在发力。这不光是经济事儿,更是民生保障。铁锈带那锈斑,提醒我们,实业兴则国兴,虚则衰。 铁锈带的路子,走不通了。去工业化这坑,太深太滑,一踩就栽跟头。美国想爬上来,费九牛二虎之力,也难如愿。我们看清这点,就知道为什么要咬牙守制造业。发展无小事,产业布局得长远眼光。党的政策导向明,实体优先,创新引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这故事,值得各国借鉴,尤其是我们,走实干兴邦的路。
为啥一旦去工业化,就再也回不去了? 一座汽车之都,工厂日夜轰鸣,工人家家户户过
蕊蕊聊过去
2025-10-09 23:21: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