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悲与喜
诺奖揭晓,日本再次斩获好成绩。10月5号坂口志文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0月8号北川进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年两个诺贝尔,而且还是科学领域,确实不简单。诺奖里面,和平奖政治色彩较浓。
奥巴马当年一边打仗一边可以获得和平奖。韩国总统金大中获得和平奖,结果韩国人不买账,郁郁而终。现在特朗普想尽办法要和平奖,其实也是通过政治手段获得和平奖。文学诺奖争议也颇大,不可避免的触及到意识形态之争。诺奖科学奖,相对来说还是较为权威的。现代科学到如今,诺贝尔获奖者贡献非常大。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诺奖科学奖不仅仅是个人荣耀,也涉及到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命运。比方说现代人引以为傲的电子产品、人工智能啥的,基础还是量子力学。诺奖诞生之后的前50年,德国获奖最多。这些诺奖得主意味着德国在科技上遥遥领先。
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正赶上德国科学井喷时代。比方说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推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就是典型代表。量子力学带出一批德国诺贝尔科学家。所以德国两次世界大战战败,都能快速恢复。一战失败,德国迅速翻身,发动二战。二战之后德国一片废墟,在失去龙兴之地东普鲁士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快速翻身。二战后,美国在诺贝尔榜单上一骑绝尘;同时也在超级帝国之路上一骑绝尘。
大家看美国政客,一个两个都挺能折腾。但美国能在超级大国的位置上待这么久,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有一群世界顶级科学家支撑着。比方说特朗普对中国发动科技战,试图在高端半导体领域卡中国脖子。为什么特朗普敢这么干呢?因为美国在高端制造领域有优势呗。根据中科院的报告:半导体领域的8个诺贝尔物理学奖、12项发明,绝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对中国搞科技战时,一定会拉着日本。在半导体领域,日本的硅晶圆、化合物半导体晶圆、光罩、光刻胶、靶材料等14种重要材料,实力都不可小觑。但是日本和诺奖的关系是另外一种情况。
二战之前,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那时日本在科学界并不算强。二战之后到冷战结束,日本经济爆发,但科技界也不算很强,诺奖寥寥。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的经济陷入高位震荡,诺奖获奖情况则进入爆发期。2002年,日本经济高位震荡十年之后,高调宣布“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当时舆论界对此并不买账,认为日本人在吹牛。然而23年过去,日本便拿到了第21个诺贝尔。现在几乎没有人质疑日本在吹牛。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德国、美国,甚至包括英法俄,都是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最密集的那段时间国力达到顶峰,为什么日本在经济震荡、甚至下滑时反而迎来了诺奖高潮?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日本诺奖获得者,基本都是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培养出来的。比方说今年医学奖获得者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教授,已经74岁了。他的少年、青年、壮年都是日本高速发展时代,他经历过日本教育的黄金时期。现在中国也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技术运用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按道理说,未来中国也有机会实现诺奖井喷。但是中国应该避免日本的陷阱:即诺奖井喷时,经济却停滞不前。科技的发展,其实和教育有很大关系。纵观近现代史上的日本,教育系统大致经历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教育改革在明治维新时代,灌输军国主义那一套,培养出野兽一样的日军。
第二次教育改革在二战之后到冷战末期,开始往科学精神、人性光辉、个人思维、全球化观念等方向转变;在集体主义和个性化之间寻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日本诺奖获得者,基本上都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学生。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在半导体中发现电子的量子穿隧效应而获奖)曾说过:“一个人在幼年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新一代科学巨匠的路。”——其实就是保护好孩子最初的好奇心。
日本在冷战结束前夕又搞了第三次教育改革,以个性化教育为中心而忽视集体主义。但是日本这代年轻人走上社会之后并没有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反而成了日本低欲望社会的主力军。日本这几次教育改革,非常值得借鉴。中国与日本在很多层面存在相似因素。个人认为,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在集体主义和个性化之间寻找平衡点。现在很多学生,要么被集体主义磨灭了个性,要么是个性太强而缺乏集体主义概念。
第二个原因,日本诺奖获得者缺乏原创性的人物。同样是诺奖获得者,差异其实也很大。比方说早期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有爱因斯、普朗克、玻尔那个级别的人物。现在的诺贝尔物理奖,很难再有那样的重量级人物。原因很简单,早期那波人开启了科学革命。如今的自然科学已经到了瓶颈期,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原创性贡献。基于这个原因,日本诺奖井喷,很多都是在枝叶层面,并不在主干层面,所以没能推动日本经济继续高速发展。
中国科学家如果也是沿着之前的路子前进,做出原创性贡献其实也难。要做原创性功勋,需要发动新一轮科学革命。历史上牛顿曾经引发第一波科学革命,爱因斯坦引发第二波科学革命。这两次科学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在科学原创性这块,中国的表现其实和中国的体量并不匹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需要一个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的人物,成为引领世界的标杆。当然这很难。这种人,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但是作为一个心怀天下、体量巨大、且志在星辰大海的国度,理当在科学原创性层面引领一次世界性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