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泽连斯基正式宣布了!2025年10月1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

晓绿聊趣事 2025-10-11 10:53:56

快讯!快讯!

泽连斯基正式宣布了!

2025年10月10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俄罗斯向乌克兰多地能源设施发射超过450架无人机和30枚导弹,造成9个地区大规模断电。

基辅市长证实,仅首都就造成12人受伤,2万多用户陷入黑暗。这场被外界称为“最寒冷冬季前的能源审判”的袭击,不仅暴露了俄乌冲突的残酷现实,更揭示了现代战争中能源命脉的战略价值。

俄军此次袭击的精准度令人咋舌——从扎波罗热到利沃夫,30枚导弹与450架无人机组成的“钢铁暴雨”直扑发电厂、天然气管道和变电站。

基辅州军事行政长官透露,当地两处能源设施被毁后,2.3万户家庭被迫在零下5度的寒风中等待供电恢复。

这种针对能源系统的“瘫痪式打击”,与1941年德军轰炸莫斯科发电厂的战术如出一辙。当年纳粹德国试图用空袭摧毁苏联工业心脏,如今俄罗斯正用相似策略削弱乌克兰的抵抗能力。

但现代战争的破坏力远超历史想象。乌克兰能源部数据显示,仅10月就有超过60%的天然气产能因袭击瘫痪。

这个曾自给自足的国家,如今不得不紧急采购44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全国冬季需求的20%。更严峻的是,乌克兰最大私营能源企业DTEK的火力发电厂已遭200多次袭击,每次爆炸都让前线战壕里的士兵多忍受一夜低温。

观察俄军近期的袭击模式,能清晰看到战术迭代。2024年俄军平均每月发动120次能源设施袭击,而2025年10月单月攻击次数飙升至210次,其中无人机占比达85%。

这种变化背后是乌克兰防空体系的失效,10月5日乌方宣称拦截552架无人机,但仍有465架突破防线。

俄军开始大量使用“沙赫德”自杀式无人机,这种造价仅2万美元的武器,能携带50公斤炸药精确命中变压器,对乌克兰脆弱的电网造成连锁破坏。

耐人寻味的是,乌克兰也在复制类似策略。10月6日,乌军远程无人机首次深入俄罗斯秋明州炼油厂,导致该国成品油产量暴跌40%。

这场“能源互殴”暴露了现代战争的残酷逻辑:当传统战线陷入僵持,摧毁民生设施成为迫使对手屈服的最有效手段。就像二战期间盟军对德国合成燃料工厂的轰炸,最终让德军坦克因燃料短缺丧失机动能力。

泽连斯基多次呼吁北约提供先进防空系统,但现实却很骨感。尽管美国已交付300套“爱国者”系统,但10月5日袭击中仍有405架无人机突破防线。

问题出在战术层面,俄军采用“蜂群战术”,用数百架低成本无人机消耗防空弹药,再让少量高价值导弹实施致命一击。这种“蚂蚁吞象”的打法,让价值3亿美元的防空系统在24小时内耗尽拦截弹。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引以为傲的F-16战机在能源保卫战中表现平平。10月8日,乌空军F-16发射的导弹仅击落154架无人机,而同期俄军发射的183架无人机中,有149架成功命中目标。

这暴露了现代防空体系的致命缺陷:面对饱和攻击,再先进的拦截系统也难以招架。就像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用老式萨姆-3导弹击落F-117隐形战机,证明战术创新比装备代差更重要。

俄乌能源设施的互相摧毁,正在引发全球性连锁反应。乌克兰天然气产量锐减40%,迫使欧洲国家提前动用冬季储备,导致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单周暴涨23%。

更严峻的是,乌克兰作为全球葵花籽油主要出口国,因能源短缺导致加工厂停产,国际食用油价格已攀升至10年新高。这种“能源-粮食”双危机,让非洲多国面临饥荒威胁。

俄罗斯同样承受着反噬。10月1日,乌军无人机袭击了伏尔加格勒炼油厂,导致俄罗斯成品油出口量骤降35%。

为弥补缺口,俄方不得不从中国进口90万吨汽油,这是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首次大规模能源进口。

这种攻守易位的局面,印证了军事专家卡根的论断:“21世纪的战争不再局限于战场,而是对国家生命线的全面绞杀。”

面对能源危机,乌克兰内部出现路线分歧。副总理斯特凡尼希娜主张接受国际斡旋,以冻结核设施为条件换取能源援助;而泽连斯基的“主战派”则坚持反击到底。

这种争论让人想起1917年俄国革命前的“面包与和平”之争,民生需求与战略目标正在撕裂这个国家。

耐人寻味的是,俄军袭击重点从军事目标转向民生设施,可能预示战略转向。10月10日的袭击恰逢俄军“特别军事行动”三周年,选择此时摧毁能源设施,既是心理震慑,也为冬季攻势铺路。

就像二战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摧毁苏联石油储备,俄方显然在复制“以战止战”的古老智慧。

泽连斯基在声明中强调:“我们不会屈服于黑暗。”这场能源绞杀战没有赢家,每摧毁一座变电站,就有一万家庭坠入生存深渊;每击落一架无人机,就消耗掉改变战局的可能。当冬天真正来临时,或许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寒风中寻找光明,要么在谈判桌上交换和平。

0 阅读:125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