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成名的田中耕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002年10月9日晚,43岁的田中耕一

科海群星谱 2025-10-11 15:17:26

一错成名的田中耕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002年10月9日晚,43岁的田中耕一像往常一样正在公司加班时,接到了一个用英语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告诉他中奖了,并祝贺他。由于他的英语不太好,没完全听懂电话内容,以为是恶作剧,便只说了一声“谢谢”就挂断了。 这通电话其实是从瑞典打来的——是为了祝贺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开发了用于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软解吸电离”方法。消息一出,记者们立刻赶到他所在的公司——岛津制作所(Shimadzu),并在会议室见到了他。 他穿着工作服出现,连连道歉,说自己正在工作,只能穿着工作服来见大家。他对获得这一奖项感到非常惊讶,还谦虚地表示,这个成果其实是源自一次“错误的实验”。 田中耕一1959年出生,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部电气工程专业。1983年进入位于京都的岛津制作所工作,专注于质谱中高分子量材料结构测试方法的开发。 在开发生物大分子的识别和结构分析方法时,需要通过激光照射使分析物电离并汽化。然而,当高分子直接受到激光照射时,往往会被击碎,失去分子结构。田中尝试寻找一种“基质”,既能有效吸收激光能量,又能让大分子实现非破坏性电离。 1985年2月的一天,26岁的田中原本计划将钴纳米颗粒放入丙酮中作为基质。结果他误将钴纳米颗粒放进了甘油。丙酮和甘油都是无色透明液体,但性质却大不相同:丙酮沸点低、易挥发、带有果香味;甘油沸点高、无味、而且黏度是丙酮的几千倍。 一向细心的田中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但他没有把混合物扔掉,而是想着能否通过蒸发甘油来回收钴纳米颗粒。他用激光照射混合物,加快蒸发速度,同时不停运转光谱仪监测结果。甘油沸点高,不容易蒸发,但田中意外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却一直想要得到的信号峰。 在此之前,他已经用各种不同的基质做过几百次实验都失败了,而这次错误的操作竟带来了突破。田中发现,将30纳米的钴颗粒混入甘油中作为基质,再用氮激光进行电离时,分析物能够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电离出来。 凭借这一成果,他申请了专利,并发表了论文。然而,这项发明并没有立刻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之后,许多同事陆续晋升为管理层或高级技术人员,而他依然是实验室的一线工程师。他似乎对升职毫无兴趣,只专注于实验细节,给人一种“有点古怪”的印象。 直到获得诺贝尔奖后,公司总经理才为他颁发了巨额奖金,提拔他为董事。田中耕一成为日本战后最年轻、学历最低的诺贝尔奖得主,也是唯一一位来自工业界的获奖者。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