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目前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需求的,而且在短时间内是不可替代的,是中国愿意大批

虎虎聊娱乐 2025-10-11 16:45:53

俄罗斯目前只剩下一种武器是中国需求的,而且在短时间内是不可替代的,是中国愿意大批量继续向俄罗斯采购的武器。 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中俄合作像一艘稳健的航船,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互补点。想想看,中国高原边疆那么广袤,航空装备需求大得惊人,可偏偏俄罗斯一款老将直升机,还能牢牢抓住我们的采购单。它到底有啥魔力,能在国产技术飞速追赶时,短期内无人能替? 中俄两国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在国防领域总能找到切合点,尤其在航空装备上。中国国土这么大,高原山区占了六成多,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带到处都是,空气稀薄得让普通直升机喘不过气。陆军航空兵得天天巡边、运货、救灾,任务重得像背着座山。俄罗斯那边,虽然整体军工受点外部挤压,但某些成熟型号还捏着独门绝活,正好补上我们的短板。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就开始从俄罗斯引进米-17系列直升机。1991年那会儿,两国签下协议,一下子采购了六十多架米-17型,用来替换老旧设备。进入新世纪,米-171作为升级版,成了主力。2009年,中国首次订购三十二架米-171E,专为高原优化,2011年底前全部交付。 2012年,又补签合同,新增五十二架米-171E,第一批八架当年底到货,其余的陆续在2013到2014年到位。 同年,还有一笔五十五架米-171E武装运输型的订单,总价六亿美元,专供军用。 这些年,采购规模没少过。2019年,中俄敲定大单,一共一百二十一架运输和攻击运输直升机,总金额超二十亿美元,其中包括一百架米-17/171系列,六十八架米-171E搜救型。 2020年,又签下107架的采购计划,覆盖搜救和运输型。 到2025年,还新增了五十二架订单,价值约六亿美元。 这些数字不是白来的,米-171在高原上太靠谱了,最大起飞重量十三吨,内部塞二十六人,外部吊三吨货,VK-2500发动机加持,能轻松过六千米雪峰。维护简单,野外几小时搞定,成本低,性价比高过不少同类。 为啥中国对米-171这么上心?说白了,高原任务太多了。西藏、新疆这些地方,地形复杂,边境巡逻得天天飞,物资运输不能断,抢险救灾更得争分夺秒。2008年汶川地震那次,米-171就冲在前面,运物资、转伤员,别的机型上不去,它硬是顶住了。 新疆反恐行动里,它挂火箭弹、机枪,给地面部队火力掩护,一机多用,战场上省心省力。辽宁洪灾、云南搜救,这些民生保障也离不开它。俄罗斯几十年的生产经验,让这款机子皮实耐用,我们算过账,直接进口比自己组装还实惠,早年试过组装米-171,结果成本高,只能作罢。 当然,中国军工这些年进步飞快,直-20、直-8G都上来了,可高原重载这块,米-171的多面手劲头还独一份。它不光运兵拉货,还能改武装型,适应性强。国产AC352也行,但载重和航程还得再抠细节。俄罗斯在发动机供应上卡得紧,VK-2500的合金材料和涡轮工艺,我们虽在攻关,但短期内吃透不容易。 国产替代是大方向,中国航空工业稳步推进。AC332这几年动静不小,2023年4月首飞成功,预计2025年拿型号合格证,投入高原市场。 它最大起飞重量四吨,航程六百多公里,海拔四千五百米还能载六百公斤,专为复杂地形设计。 2025年6月,在云南宁蒗泸沽湖机场完成次高原试飞和自转着陆测试,性能稳。 中俄联合重型项目也在谈,技术分工虽费劲,但合作基础牢。 长远看,随着AC332批量投产,进口份额会降,但米-171这过渡期作用大。它像座空中桥,连起高原各角落,军事民生两头抓,护着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全。俄罗斯明白自家优势,在供应上稳扎稳打,中国企业也借机学技术,步步减依赖。  

0 阅读:221

猜你喜欢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